1.黄土高原为什么不植树造林?

2.陕西贫困县的环境怎么样,不知有黄土黄沙天气等恶劣天气的吗,

3.陕西与江西气候差异

4.陕西榆林值不值得去玩?好玩吗?

5.陕西省有哪些地级市?这些地级市下面又分为哪些县级市和县(镇、乡)?

黄土高原为什么不植树造林?

未来5天陕北米脂天气_今晚榆林米脂天气风沙

导读:黄河水逐渐变清,泥沙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和植树造林,种草固沙,发展经济林有很大的关系。

黄土高原面积之广,治理难度大,有的地方还没有兼顾到,但这不影响我们的治理成绩,国家一直在努力,我们需要用发展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横跨七省,面积64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一直以来就是世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之一。

而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说黄土高原,自然就想到了头上围着白毛巾的陕北农民和出色的陕北文化,信天游的歌声传天下。

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自然有着靠山吃山的本领,既然老祖宗把我们留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生存下去,而且要生活的更好。

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少的可怜的降水,逼迫农民结构调整,种植耐旱的谷子,适宜土层结构的马铃薯,特别是马铃薯的产量还是很惊人的。

适宜种植粮食的种粮食,不适宜的改种经济林,曾经的陕北农民种植苹果,效果不理想,后来改种大枣,获得丰收,结果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发展的,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科研的重要性。

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是西北地区顶尖学府,有很强的科研力量,这几年没少在陕北地区推广,科研不能被捂在实验室,应该走向市场,为民造福。

陕北的大枣就是科研力量结出的硕果,当年的老百姓知道大枣是可以在这个地方种植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种,方法不得力,西农的教授就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把高大的枣树改为矮化树种,改进了灌溉技术,引进滴管,节水又高产。

对农作物、经济林的改造,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是对黄土高原的再改造,再利用。

西农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不忘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承担着国家黄土高原治理的课题研究,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也很多。

一、修建梯田,筑坝截洪,引流灌溉

这些措施更多的是为农民造福而设立的,是为了百姓增收所想,西高东低的地形结构,为了蓄水,梯田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从卫星地图上看,黄土高原明显变绿,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树种,有经济林,也有专门的水土保持树种,有灌木林,也有飞播草皮,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

黄土高原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里有国家科研力量的支撑,有世世代代农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黄土高原一定是金山银山。

雄伟壮丽的黄土高原绵亘千里的景象蔚为壮观,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鲁迅先生曾在篇地质佚文中这样写道:“中国黄土高原为第四纪初由中亚沙漠独藉风力,扬沙而东形成,并引起河水变黄成为黄河。”一代伟人也曾在此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人们在赞叹之余,也会引发思考:为何黄土高原不植树造林?

黄土高原海拔约为1000~1 500米,高原上的黄土主要是一种未固结、无层理的粉沙。厚厚的黄土完全掩平了这里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层厚度达30~ 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200米。黄土由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颗粒由粗变细这种黄土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能看到,如欧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着黄土,但面积和厚度却无法与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相提并论了。

正因如此,黄土高原地表多为石英沙,没有腐植质,如果植树造林的话,无法给树木提供养分,而且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深,树木也很难汲取到水分。自此黄土高原的森林修复工作困难重重。如果要想长久的保持生态平衡,还要有当地居民的支持。任重而道远啊!

在我们的印象中,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很多风沙从这里起源吹向四方,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那么为何不通过多种树来加以改善呢?其实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是由于长期的地质演化和气候特征影响下形成的,要改善这种地貌形态,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循序渐进过程,不能仅单纯地一味植树造林进行改变。

黄土高原的区位和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从行政区划上看包含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区)的大部分或者局部区域,东西长近1000公里,南北宽750千米,总面积达到64万平方公里,从西向东海拔呈逐渐降低趋势,海拔区间在2000-1000米之间,这个区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

从气候类型上看,这里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极地干冷气团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夏季和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在这里交替控制,气候炎热多雨。降雨量从东向西逐级递减,东部的山西高原区域年平均降雨量可以达到600毫米左右,属于半湿润区;中部的陕北高原年平均降雨量降到350毫米左右,属于半干旱区;西部的陇中高原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0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区。

黄土高原土质的形成

黄土高原目前的这种以粉沙为主的土质形成过程,离不开长期的地质作用、气候因素和外力搬运的三重影响。

从地质作用上看, 可以追溯到6000多万年以前,随着地球板块的漂移,印度洋板块逐渐向北移动,然后与亚欧板块发生剧烈性的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由于密度较大,便以“俯冲”姿态斜插进亚欧板块的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不断地抬升青藏高原,形成了目前仍然还在持续增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从气候因素上看, 青藏高原 不断抬升的 这种持续性地质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气环流,原本来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顺畅地抵达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基本呈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大部分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向北移动的通道。经过漫长的 历史 时期,我国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地貌。

从外力搬运上看, 在逐渐形成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昼夜温差的加大,这里原来比较大的岩石,发生崩解的速度和程度要比别的地区大得多。那些破碎程度非常大的岩石,最终形成了粒径在0.05-0.005毫米之间的粉砂以及粒径在0.005毫米以下的黏土。这些细小的颗粒在风力的作用下,很容易被带到空中从而转移到别的地方。我国中西部地区盛行西风,在常年风力输送下,这些被分解的细小颗粒就被带至东部地区,最终在黄土高原区域堆积。

黄土高原土壤的性质

受风力输送和重力的影响,黄土高原的西部地区土壤以粉砂为主,土质比较松软,水的渗透性比较强,土壤的结合力不强,容易被水冲刷。黄土高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壤以黏土或者黏土和粉砂混合物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和其它易溶性的盐类,遇水时容易分解扩散,干燥时容易聚集板结。

正是由于黄土高原土壤的这种性质,一方面在降雨比较集中的时候,地表径流会严重冲刷岸边的土壤,使土壤发生裂解,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在干旱的时候,土壤就会板结,肥力不高,而且表层极易受大风影响脱离地面,形成沙尘天气。于是,这个区域就形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风沙产生量最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之一。

植树造林的投入产出比

要改善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通过植树造林或者种草的方式,逐步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措施。但是,必须要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水分布、土质特点以及人力等因素统筹进行考虑,这里有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拿黄土高原来说,这里的气候特征是比较干旱少雨、水量不足,这里影响植树造林成活率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大部分的树种的成活,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源补给作为保障,否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满足不了水源的需求,则树种就会有极大的可能枯萎死亡,或者根本不能正常生长,反而影响了树种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得不偿失。

另外,黄土高原的土质比较松软,有机质含量很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也有限,即使大量浇水,也不能够有效保证水源的存贮,大部分都会很快地渗透散逸。因此,一味地追求植树造林,在黄土高原实施起来不但有主观人为方面的困难,在气候和土壤的客观方面也没有很好的保障。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要治理黄土高原,不能急功近利,试图一蹴而就。而是要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梯极分区域治理,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比如,在水和降雨量相对丰富的东部区域,可以适当增加种树的数量和规模,通过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在黄土高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以种草生物恢复措施为主,以修建梯田、修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逐步提高土壤表面抵御风力和水力侵蚀的能力,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扩大种草覆盖范围,减少水的渗透流失,逐渐提高水源存贮和吸引能力。

另外,也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没有规划性的放牧频次和数量,在中高坡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逐渐实现自然生态恢复。通过我国近几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稳步提升,目前已经达到60%以上,以前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这里的生态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怎么会这么问呢?黄土高原在陕北(延安,榆林)这个地区。从98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使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由退耕前每年27.2%次减少为每年2.7次,城市空气“优、良”天数2018年达到315天,“圣地蓝”成为延安人民引以自豪的靓丽新名片。生态好了,红腹锦鸡、黄喉貂、野猪等动物们回来了,包括在富县子午岭发现的最大华北豹野生种群,它们纷纷来到黄土高原上安家筑巢,繁衍生息,享受着属于动物世界的那份乡愁。

我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活过,还算熟悉那边的地理环境。

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北、山西吕梁、甘肃庆阳等地。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条条沟川把高原割成一块块小平原,陕北人管它叫“塬”。那边的地表植物都是落叶植物,主要是灌木,乔木稀疏,春夏季看上去都是绿绿的一片,到了国庆节之后,叶子全枯萎掉落,很多灌木枯死,黄土高原上看上去整个光秃秃的一片,好像啥植物也没有。

黄土高原地区缺水,沟川里一般都有季节性小河流,春夏秋河水较多,河水清澈,冬季就退成滩涂,所以沟川里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还算过得去。但塬上、梁峁缺水就比较严重,很多要靠从沟川里取水。

那边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春天种玉米,秋天种小麦。

因为中国的黄土高原经两三千年风积,黄土覆盖层很厚,局部地区厚达百米,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地下水位很低,因而没办法遍地绿化,遍地绿化也会因缺水而枯死。那边把植树造林和增加农民收入统一,大规模种植了需水量相对少的苹果树、枣树、杏树、柿子树、核桃树,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洛川黄陵的苹果、清涧的狗头枣、宜君的核桃都很出名。

因为陕甘地区干旱少雨,黄土厚度大,结构紧密,含水量少,稳定性很好,边坡直立性好,所以这地区的沟川之中、梁峁周围分布着大量窑洞。过去基本都是住窑洞,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人开始住进了砖混结构房屋内。

那边的农村人口稀少,十几户几十户人家聚居在一起,窑洞院子比邻,组成一个自然村落,但一个自然村落到另外一个自然村落有上十里地远。

往北过了绥德,就到了毛乌素沙漠了。这个沙漠在中国面积不算大,但它确是人战胜大自然的一个奇迹,是中国人征服的第一个沙漠,已经实现全面绿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可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

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仅仅知道陕北(榆林市,延安市),事实上黄土高原面积广阔63.5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广义上的黄土高原即黄土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绿化手段之一——退耕还林

题主所说为什么黄土高原不植树造林,可能是黄土高原知之甚少。

事实上,黄土高原以我们榆林为例,从2003年就开始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后,每年都给农民退耕补贴,具体到哪一年停止,我也不太了解。但是补贴有限,远不如耕种收入可观。为此,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为了让农民致富。于是,还林的时候部分林地是栽植经济树木(杏,核桃,桃,枣这些)。

这些年,我国城市化日益加快。农村居住人口渐少。目前主要以老年人和养殖业主体为主。所以,经济林也逐渐无人看护,以种地为生计的农民也屈指可数,部分耕地也变得荒化。但是绿化程度还是不错的。

禁止放牧,保护绿植

再加上,退耕还林开始后,禁止了山上放牧,极大保护了绿化植被。以前,陕北那种头上拢白手绢的“拦羊老汉”—放羊的老头已经不怎么看到了。

沙尘暴不见了

近年来,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少也归功于环境的改善,植被的大量覆盖。还记得小时候春天的沙尘天气,那真是能见度不足1米。这种天气,在我印象中已经好久不见了。

防治水土流失——修建梯田

根据老人们讲,梯田主要修建在上世纪40-60年代。梯田有效拦截了水土流失,也将坡地变平地,方便耕种。

苹果成了陕北人新的致富来源

随着环境气候的改变,苹果也北扩西进。陕北变得适合苹果种植了,而且以榆林南到延安北的苹果最优生区。近年来,响应省的苹果千亿。米脂县在的领导下,确定了苹果为主导产业,近年来以发展到22万多亩,挂果面积8万多亩,产值3亿多。像苹果这样的经济树木,一边美化了环境一边致富了果农,还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其实,黄土高原以前是森林

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但近2000年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使大面积的森林逐渐消失而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

上古时期更是海洋和森林地貌交错出现过。正是因为这样,陕西北部,山西甘肃等地能源聚集。煤、石油、天然气这样的化石能源都是动植物的残体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亿年变化而来。煤的原料是植物,埋藏较浅,所以容易开。而石油、天然气原料则是海洋动物残体,埋藏较深,难开。化石燃料的发现也证实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演变。

总结

黄土高原近二十年来绿化覆盖率,逐渐提升。黄土高原典型的丘陵沟壑地貌,给我们的耕种以及后来的的退耕还林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迎难而上克服一个个困难,我们的环境才逐渐改善。如今,黄河的水也变得没那么黄,沙尘暴也消失了。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黄土高原环境会更好。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很少)等8个省区。很多人误认为黄土高原就是陕西的延安和榆林两市,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题主所问黄土高原为什么不植树?其实黄土高原覆盖的8个省区每年都在植树,只是没有像以前面积那么大,成活那么高。

第一,气候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减少,特别是我国北方很多河流常年断流,很多地方人畜吃水都非常困难,没有充分水源来浇,天下雨又非常少,有些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几年都没下过雨,所以栽的树很难活。

第二,动物原因。1998年我国开始退耕还林,到现在黄土高原有些地方已经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这些动物出来觅食,经常破坏新栽树苗。

第三,农民栽树积极性被打击。我小时候上面规定谁家地头上面的荒坡村里就划归谁家,由国营林场免费提供树苗,农民自己栽树,树长大以后归农民自己支配。现在树都长大了,每家都有几百亩树,上面不让买卖,甚至农民烧柴砍个树枝都不行。农民栽树的积极性严重被打击,现在别说让农民义务劳动种树,就是花钱很多农民都不愿意种树,即使去种成活率也是非常低的。

我第一次到陕西延安是2002年,发现那里到处都是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就是想象中的黄土高原。但相隔十年2012年又去那里的时候,发现山上变绿了,当地人说那是退耕还林的成果,人不去干扰大自然了,自然会长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来。去年我又去了延安一趟,发现已经绿树成林了!

黄土高坡,确实很令人头疼。

地形图:

国家也一直在推行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说达到真正固土,涵养水分的目标还差距甚远。

这就要说到黄土高坡因何形成?

西汉时期地图:

宋代以前——确切的说,应该是唐安史之乱之前,陕西山西一线都是汉族故土,所以经济发展非常好,人口繁盛,此地也没有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问题。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丢失西域与蒙古高原的控制权,汉族居民也被迫内迁,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760年左右,唐代宗准许党项拓跋朝光部居住在平夏地区,党项人开始繁衍生息,逐步坐大。1038年,李元昊公开叛宋建国,至北宋灭亡的1127年,历时百多年的宋夏战争就没有停息过。

因为战争持续,西夏故意破坏森林,以避免骑兵被羁绊。宋国军民只能砍伐森林制作武器与筑城。如此,当地森林体系也就基本崩溃,降为稀疏灌木与草地,经历几百年推进彻底成为无植物区域,大约南宋末年已经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最重要的是,森林与草原土地被破坏,腐殖层完全被雨水冲走。而林间腐殖层是极其重要的土壤分层,提供植物所需的有机质与主要营养,而仅15厘米厚腐殖层就约1000年时间才能自然形成。

地表的自然腐殖层:

人工腐殖层:

所以,这就是黄土高坡土地难以恢复森林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都成这样了,还需要怎么造林,你可能对黄土高原的映像还停留在过去。

陕西贫困县的环境怎么样,不知有黄土黄沙天气等恶劣天气的吗,

哈...额陕西滴...

黄土黄沙陕北(延安市、榆林市这两个比较严重)有...陕南(安康市商洛市汉中市)没有。

陕南天气湿润象南方,基本是山区

关中也就是咸阳市离西安很近,这里算是相对好些的了

反正陕北最差

陕西与江西气候差异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三大气温带

陕西南北狭长,地形多样。气候差异很大,明显区分为三个气候带,即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温带区 温带区包括吴起、米脂以北的长城沿线各县。因受来自极地的变性大陆冷气团的影响,冷期长,降雨少,风沙大,大陆性气候明显,属内蒙古气候的一部分。无霜期140——160天,年均降水量350——500毫米,蜀温带半干旱区。农作物一年一熟,谷、糜和春小麦是主要农作特。

暖温带区 北接吴起、米脂一线,南至秦岭主分水岭以北,包括陕北高原的大部分,整个关中盆地及秦岭山地的中、高山区。日照充足,温差大,春旱严重,大部分属于华北气候区。无霜期160——220天,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北部天然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中部和南部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大多数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北亚热带区 包括秦岭南麓低山丘陵及其以南地区。纬度较低,冬季因有秦岭对冷风的屏障作用,气温比国内东部同纬度平原区高。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暖湿,属华中气候区。无霜期可达260天,是全省农作物生长期最长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750——1300毫米,夏季易受湿热的东南季风的影响,温暖多雨,是全省水源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川道盆坝区,多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一年两熟。其地理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具有明显的南方特色。

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为800至1600ml,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夏天平均气温在23度以上,5、6月为雨季,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本来无雨,但偶尔会受台风影响而下雨,九月雨带南移,基本无雨,所以,7、8月是挺热的,不开空调也要常吹风扇。冬季温和干燥,平均气温是0至8度,南方的冷是湿冷,但由于刮西北季风因而不会一直潮湿,真正潮湿天气在春天,由带水汽的暖空气引起。秋天是最舒适的,凉爽干燥。

陕西榆林值不值得去玩?好玩吗?

有神木二郎山,佳县白云山,榆林镇北台,米脂古民居和李自成行宫,都可一看.

寻找一下统万城的遗址,到定仙堰的地方看看梯田和陕北窑洞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还有红色之旅的景点...到了红碱淖,就去一下成吉思汗陵吧我最先要说的是榆林(同之整个陕北)的天气,榆林本来就是风沙大吗?不是的,地壳在变动呀,榆林(陕北)地段逐渐拱起,没有了秦岭的庇护,加之又接近内蒙古,大风自然就把边塞大漠的风沙吵到了榆林(陕北)。其次,它又是军事守护重地,需要经常在此作战,所以就把大部分的树林砍光了,以方便行军作战。就这样长年累月的战争加之人为的破坏,榆林(陕北)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榆林之所以叫榆林,就是因为当年榆树成林。

国家派了许多重将驻守榆林,将领的家眷也随之迁移到那里,所以榆林聚集了全国各地方的人民,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大融合,所以榆林(陕北)的人长的很好而且也特别的聪明。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榆林至少是在当时的国家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他为了保卫国土的安全,承受了这么多的苦难、做了如此多的牺牲。虽然在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为疆土的保全而忧心,榆林也退出了军事要塞的历史舞台,但今天的榆林仍然不遗余力的为国家做着贡献,以它丰富的——石油、煤矿、天然气仍然无私的回报着曾经利用它如今确弃他于不顾的“祖国”!!

如果你看到了榆林的历史,对他产生的了兴趣,那么到榆林时你一定要到“无定河”边去走一走,到“红石峡”去看一看,文人墨客尽情在那里挥毫,抒发悲壮豪情,一定要登“天下第一台—镇北台”。夏天的时候可以到“沙漠第一淡水湖——红碱淖”

请来榆林(陕北)吧,在榆林(陕北)你就知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男人,体会榆林,你就知道在这种地方为什么会有像杨家将那种铁铮铮的汉子,像花木兰那般的有志女子,为什么会有闯王李自成。来到榆林(陕北)你就会看到即使不着脂粉、穿新衣也可以很美的女子,她们勤劳、朴实、善良、聪慧、美丽,在家要担负起所有的责任,在外就能顶住半边天。榆林(陕北)人的热情、淳朴、好客是非常出名的。每次我看到榆林(陕北)人我就会觉得很高兴,他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的“稳重”,举手投足间所显示出的诚实和稳重,感染着第一个人,仿佛能安抚你的心、为你遮风挡雨,十分安心的感觉。

最后,我要说榆林(陕北)一点都不穷,他只是还不太习惯现代这种浮华的世界,如果能多给予他一点眷顾,我想他会像雨后春笋般快速的成长起来。

虽然我从来就没有去过榆林(陕北),但他已经深深深深吸引着我,他的一点点小故事都会让我为之感慨和激动万分,我会寻找机会来满足我这份无限的向往。

不知道听了我的想法之后,你对榆林的印象是否清晰了?或者你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镇北台下话榆林”(中央4套的走遍中国栏目),看一看你就清楚了。

不懂历史的人,最好恶补一下历史!!!!

陕西省有哪些地级市?这些地级市下面又分为哪些县级市和县(镇、乡)?

截止2019年9月25日,陕西省辖10个设区市。

1、西安市是副省级省会城市,辖11个市辖区、2个县,分别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

2、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3、咸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9个县,分别为:

秦都区、杨陵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州市、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4、铜川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为:

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

5、渭南市辖2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省辖市,分别为:

临渭区、华州区、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6、延安市辖2个市辖区、11个县,分别为:

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7、榆林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9个县,分别为:

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8、汉中市辖2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9、安康市辖1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10、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分别为:

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扩展资料

陕西省纵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陕西省气候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年平均气温7—12摄氏度,关中年平均气温12—14摄氏度,陕南年平均气温14—16摄氏度。?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行政区划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地貌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