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冷小乌龟怎么养_天气变暖如何养小龟苗
1.气候变暖增加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风险,如何才能降低这种风险?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及其计策
3.随着气候的变暖,动物也会变换形态,哪些动物最特殊?
4.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5.全球变暖愈演愈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阻止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增加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风险,如何才能降低这种风险?
气候变暖增加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风险,如果想要降低这种风险的话,大家要学会做一个环保达人,减少塑料用品的使用。同时大家需要拥有一定的节约意识,一定要随手关灯,节约水。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慢慢的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极端天气的危害,特别是在夏天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大家基本上没有办法好好休息睡觉。每一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高,基本上已经达到了10亿吨。可以取一些新的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等。同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现在也推出了一些新能源汽车,虽然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是如果大家想要买车的话,也可以考虑一下。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只要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大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同时大家需要理解什么是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制定一些更有效的政策。如果出现了气候变化或者是极端的话,又该如何处理。其他国家应该共同参与进来,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为下一代发展做好铺垫。
相关部门可以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加强知识的传播,同时进行一些科普宣传以及教育,这样大家就能够意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在科学家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些多余的二氧化碳?大家要做的就是跟紧他们的步伐,同时可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位更加合格的地球公民。大家也可以参与到整个宣传的过程当中。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及其计策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课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因素,另一个是人为因素
1 太阳活动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一切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的能源,因而也是气候形成重要的因子,太阳活动对地球温度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太阳黑子现象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科学上用太阳常数来表征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指标性物理量。太阳常数是指垂直投射在刚处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世界气象组织(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 368 w/m2。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大气层的反辐射作用等,地理的气候系统能吸收到的能量只有约240 W/m2,大约是总辐射能量的1/5。而只有当太阳常数变化达到l%时,才可以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大于1℃的变化.
通过科学探索和研究,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1年,但对太阳常数有影响的每年的相对变化量都不会大于4×10-4。。因此太阳常数的长期平均值的变化是极其微小的,还不足影响到地球气温有较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太阳活动的影响并不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2.1.2 地球内部的热源
地球内部是一个充满温度很高的液态岩溶的热源。热量自温度场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播。因此,地球内部的热量会持续不断地向地球外部传播,进而影响地球大气圈层的温度变化。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热源释放的重要途径。每次火山活动,都会释放出大量的内部热量,这些热量可以极大地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然而,地球表面的大气圈层与外太空相连,地球大气会以传导、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导辐射到星际空间外,还可以通过含有速度较高能量较大的气体分子向外层空间逃逸的形式带走大气的热能。同时,地球表面约有70%的面积被广阔的海洋所占据,海水的蒸发以及从大气顶层上的逃逸,带走了大量的热能,有效地调节了地球表面的气温,使它达到和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上,现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大约是15。C。由于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历史序列资料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气候系统如何响应太阳输出辐射变化的认识还很初步,严格地说目前还无法准确评价其对全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
由于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等自然变化,科学家将气候变暖一部分原因归结为大气候条件.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
随着气候的变暖,动物也会变换形态,哪些动物最特殊?
科学家发现,随着气候变暖,许多动物变小了。例如,科学家发现苏格兰一个岛屿上的绵羊在过去24年里平均缩小了5%;例如,科学家比较了近300个北极熊的头骨,发现今天的北极熊在过去2011年里缩小了2%到9%。但科学家也发现,变暖也会使一些爬行动物变大。这是为什么?
考古学的证据:气候变暖哺乳动物变小
在2018年11月举行的北美脊椎动物学会第73届年会上,密歇根大学古生物学家菲利普-金里奇发表了自己的发现:53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一个异常的高温期,在此期间的哺乳动物呈现出“矮化”的趋势。一项研究显示,在金里奇所关注的异常高温发生前200万年,又发生了一次“古新世-始新世极热”:5500万年前,地球平均温度达到峰值,当时哺乳动物的体型已经缩小。
马的体型演变史
来自佛罗里达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马自5600万年前出现以来的进化过程。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乔纳森-布洛赫教授说,马的大小与地球的温度直接相关。气候越暖和,马越小,反之也然。
在怀俄明州的大脚盆地,化石研究人员研究了始祖鸟的进化过程,在13万年的时间里,始祖鸟从12磅缩小到8.5磅,大约非常于家猫的大小,然后在接下来的4.5万年里增加到15磅左右。
这些马最初的体型与雪纳瑞犬相似,但后来变得非常小,曾经只有家猫那么大,后来明显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在全球变暖初期,马的体型变得很小,然后全球降温,马的体型明显增大。
为什么气候对动物体型有影响?
动物体型缩小的原因有很多。动物的大小和温度变化本身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伯格曼法则,在恒温动物体形的地理变异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同种动物的数量要大于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的数量。
个体大小对温度变化反应的生理机制还与代谢水平、生长速度和性成熟年龄等因素有关。体形变化是动物的一种热防护机制。身体尺寸越小,表面蒙皮的散热面积相对于体积越大,有利于散热。学者们对哺乳动物的体型缩小现象提出了一些理论,包括:当温度上升到35℃左右并长期维持,哺乳动物很难调节体温,从吃植物中获得的营养开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较小的尺寸是明智的选择。
伯格曼法则
如果我们把北极的动物和其他地区的动物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极的动物似乎比其他地区的同类动物要大。这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不仅会减缓嗜热动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会使它们更晚成熟。因此,它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所以可以长得更大,这就是著名的伯格曼法则。伯格曼经过大量实地观察和研究,认为对于同一种温血动物来说,地方越冷,个体越大。作为一个有趣的推论,科学家指出,越冷的地方,附属物和附属物越短,因为它有助于保存热量。
气候变暖会使爬行动物变大?
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高温对人类和大多数动物来说都是灾难,但对爬行动物却有好处。温暖的气候会产生更小的哺乳动物,但爬行动物会变大。当气温在5500万年前达到顶峰时,当时马只有今天家猫的大小,蛇曾经和马一样大。
科学家们发现了6000万年前的海龟化石,有一张早餐桌那么大,还有一种叫泰坦蟒蛇的巨型蛇,它几乎和一辆公共汽车一样长。蛇、海龟和许多其他爬行动物依靠它们的环境来调节体温。这些动物被称为“冷血动物”。
几乎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动物,这意味着它们的体温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较低时,它们无法获得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体力,而高温天气可以像哺乳动物一样帮助它们获得体温,从而增强它们的体力活动。
两亿多年前,地球的大部分地区非常炎热潮湿。从南极到北极,都是热带气候。除了一些沙漠,大部分地区被热带雨林覆盖。在这样的情况下,爬行动物大量繁殖并变大,恐龙开始主宰地球。
未来人类也会变小
根据历史上一些动物体型的变化,科学家预测未来人类的体型会变小。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到目前的规模,人类和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体型可能在数万年内减半。届时,人类身高将达到1米左右,科幻中描述的“矮人世界”可能会成为现实。
动物变小比变大更容易
研究哺乳动物进化的科学家表明,从老鼠进化到大小到大象的大小,需要2400万年左右的时间。相反,变小比变大要快得多。一头大象只花了10万年就变成了矮象,这是矮象成长为大象速度的十分之一。研究人员统计了7000万年内来自不同大陆和海洋盆地的28种哺乳动物(包括大象、灵长类和鲸鱼)的大小,得出结论:变小比变大要快得多。
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美国科学家发现史前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
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
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
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全球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摄氏度。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 6摄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 “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摄氏度,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
全球变暖愈演愈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阻止气候变暖?
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人类居住面积也越来越大,人类的频繁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人类自身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制造出太多的二氧化碳,又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造成的森林减少,加剧了草原沙漠化,森林的破坏,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的速率大大的减缓,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非常的高,而二氧化碳能够帮助吸收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使全球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你说温室效应的产生和人类的活动密不可分。温室效应会导致地球冰川消退导致海平面上升,而冰镇的冰山中,含藏大量的病菌,冰川融化使大量的病菌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将会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威胁。而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北移,还会引发生态问题。除这些以外,让人类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天气发生剧烈的变化,天气气候异常,造成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还有,温室效应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还会加速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从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
由此看来,避免温室效应变的严重是目前的一个大问题。而这需要我们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微注意,就能避免温室向越来越严重。照应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含量最高。那么我们就要一直二氧化碳的排放,尽量避免使用炭火取暖,在农村,人们做饭都是需要木柴的,更新烹饪设备,减少木材的使用。老私家车出行,出行时尽量使用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发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我们需要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第二个就是对于环境的保护。每当秋季和夏季等干燥高温的季节就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减少火灾发生的频率,及时救灾等,都是对森林的保护。避免材料等的浪费,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对于纸巾纸张等节约使用。人们需要自觉的多植树,保护环境,不排放污染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