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三天渔业气象预报_台湾渔业三天气象
1.台湾近代历史
2.台风过境会对当地造成何种影响
3.台湾和日本渔业谈判到底什么意思?中日紧张局势台湾对日是什么事的态度?
台湾近代历史
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是赖和,同时期有影响的作家还有张我军、杨云萍等。进入20世纪30年代, 台湾新文学创作得到迅速发展。 1934年成立了台湾统一的组织“台湾文艺联盟”,有80余位作家参加。杨逵、杨守愚、张深切、吕赫若、张文环、巫永福、龙瑛宗等发表了许多小说和诗歌,其中杨逵的中篇小说《送报夫》、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等作品堪称优秀之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回到祖国的怀抱。1949年国民党当局自大陆败退台湾,从此,台湾文学在特殊的条件下,开始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50年代初,台湾文坛上一方面是的“战斗文艺”泛滥,另一方面则是怀乡文学流行。张秀亚、孟瑶、潘琦君等都抒写了大量眷恋故土的散文和小说,林海音的系列短篇小说《城南旧事》、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梦回青河》等更是引人注目。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西方经济和商品的大量涌入,西方的文化和文学思潮也在台湾畅行无阻。纪弦、覃子豪、余光中、张默、洛夫、痖弦等大力提倡新诗的现代化,而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则致力于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其中白先勇的系列短篇小说《台北人》和《纽约客》,描述了来到台湾的大陆人和流落到异国他乡的华夏游子们痛苦落寞的心绪。与此同时,台湾的乡土文学创作在50年代中后期也逐渐成熟起来。钟理和创作了长篇小说《笠山农场》,钟肇政则发表了长篇小说《鲁冰花》和《浊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60年代中期,新一代的乡土作家相继登上文坛,陈映真的《将军族》、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锣》、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小说更是其中的佳作。7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钟肇政完成了长篇小说《台湾人三部曲》,李乔写出了《寒夜三部曲》。稍后开始创作的杨青矗、王拓、宋泽莱等作家,以他们描写工人、渔民和农民生活的小说《工厂人》《炸》《金水婶》《打牛湳村》等享誉文坛。在这前后,张晓风、季季、施叔青、李昂、曾心仪这些女作家的作品大放异彩。到了80年代,一批新生代作家居于台湾文坛的主导地位。黄凡、王幼华、吴念真、吴锦发、古蒙仁、袁琼琼、苏伟贞、萧飒、廖辉英、朱天心、朱天文,他们的创作方法多样,流派纷呈,多方面地反映了台湾的社会风貌和民众的心态。
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年,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
台湾经济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并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分别从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别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1992年度财政赤字为2946.92亿元新台币,到1995年增至4889.20亿元。财政状况趋于恶化,使台湾当局在基础建设上的财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设施建设进度一拖再拖,导致台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为解决财源不足的问题,台湾当局采取了发行公债的办法,公债发行额增长很快,占岁出的比重从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增至8.2%。公债比重过大加重通货膨胀压力,导致财政赤字陷入不断增大的恶性循环。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不稳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台风过境会对当地造成何种影响
由于近几个月来的连续高温给一些农作物带来干旱影响,台风“凤凰”的到来将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对于一些快成熟的农作物来说就造成来严重的祸害了。快成熟的果实哪里经得起这么大的风雨啊,由于台风的影响回给交通带来严重的困扰台风带来的风雨给行人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一些地势较低的地方会有严重的积水,一些山地地段可能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有就是一些挂在高处的公共设施和树木会被风吹倒(如广告牌等),严重的会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为了安全靠海风力强劲,渔业也在台风这几天停产,不过总的来说台风的到来弊大于利,所以不好。
台湾和日本渔业谈判到底什么意思?中日紧张局势台湾对日是什么事的态度?
钓鱼台「悬案」的「玄」外之音
联合报╱蔡增家/政大国关中心亚太所长(台北市)2012.10.07 02:37 am
日本人喜欢用柔软的细布来装随身物品,这与西方人习於用生硬的皮箱装物大不同,因此,有人戏称日本文化是一种「包袱布文化」。而包袱布常常会随著所包的物品形状不同而随之变形,这可以看出当日本在处於劣势时,所展现的柔软身段及无限的延展性;另外柔软的包袱布看起来虽然内容丰富,但在难以轻易穿透的情况下,却也包藏著高度的不定性与复杂性,这也显示日本人尚礼而好斗、服从而不驯的双重性格。钓鱼台问题吵得沸沸扬扬之际,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史无前例的发出一封「给台湾人民的讯息」,这是日本外务省首次以书面文字,对与非邦交国家之间的关系表示看法,同时文中也首次将钓鱼台问题定位为「悬案」。由於过去日本政府一直不愿意承认钓鱼台存在著主权争议,因此,玄叶的发言让外界解读为,日本政府是否开始在钓鱼台立场上出现松动与退让?首先,从语意文化来看,日本是一个相当暧昧的民族,常常是心口不一致,同样的一句日语,在意涵上自然也会出现「建前」(场面话)与「本音」(真心话),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因此,常常有人会把日本人随口说说的客套话,误当成真理来信奉,而如何正确解读日本外务大臣的「玄」外之音,便显得相当重要。若以这种逻辑来检视,我们可以发现玄叶在内文当中,将悬案定位在「台日」两国之间的钓鱼台问题,而并非「日中台」三边的钓鱼台问题。由此可见,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外之後,玄叶所指的「悬案」,就并非是钓鱼台的「主权」问题,而是指台日之间争执多年的「渔权」问题。从表面的「建前」上来看,日本对於钓鱼台立场好像有所退让,但若从深层的「本音」上来看,日本对於钓鱼台主权,却还是寸步不让。另外在内文当中,选择性的认同政府所提出的「东海和平倡议」,他一方面认同我国在倡议当中所强调的「合作」精神与理念,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不认同倡议所提出两组三方解决问题的作法。可见,日本政府表面的「建前」,是希望台日在东海合作问题上携手,深层的「本音」,却是不希望两岸在钓鱼台问题上联手。最後,从日本「包袱布文化」来看,在中国大陆分别祭出经济牌、军事牌,以及台湾渔船大规模进入钓鱼台十二浬之後,日本深感腹背受敌,自然不希望在钓鱼台问题上,同时面对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步步进逼。只能采取温暖喊话及渔权合作,来争取台湾的认同,而对照过去十六次的渔权谈判,日本政府的寸步不让,更可以看出其能屈能伸的柔软身段。玄叶这封「给台湾人民的讯息」的华丽语藻,固然令人感动,就像一块柔软的包袱布,看起来内容丰富,但是也许这只是表面的「建前」,而并非日本的「本音」,这些也都只是前期的语言阶段,更要有後续的具体行动支撑,最重要是在日後的台日渔权谈判当中,日本政府能够做出何种的具体让步,我们才能看出日本真正的善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