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空气重度污染_哈尔滨重型污染天气现状
1.太原科技大学怎么样啊?
2.请问一下,外界环境温度对于Q235材质和Q345材质在重型机械(车辆)上的使用影响大不大?
3.哈尔滨市经济概况和地理位置优势
4.雾霾是两桶油造成的么
5.哈尔滨天气能做阳光房吗
太原科技大学怎么样啊?
太原科技大学考研资料
链接:?s://pan.baidu/s/1HANX3JDEheVBuvfDaAYkHw
?提取码:?jr5h若有问题欢迎追问
请问一下,外界环境温度对于Q235材质和Q345材质在重型机械(车辆)上的使用影响大不大?
至少用Q235D 牌号越高冷冲压越好 那边哈尔滨的天气还是Q235E Q345E保险 这些牌号都是出厂前做过实验的 在寒冷天气下会不会断裂之类的实验 当然 价格要比普通的Q235B要稍贵一些
哈尔滨市经济概况和地理位置优势
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提速,社会和谐,保证国家安全的宏观战略部署。自2003年中央实施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以来,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省的副省级城市也展开了振兴博弈。据2006《福布斯》中文版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揭示东北四个城市的排名是:大连第7名,沈阳18名,长春40名,三年跨越17位;哈尔滨51名,与2005年的40名相比下降了11位;中国社科院2006《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大连17名,沈阳25名,长春38名,哈尔滨41名。
进入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间,随着东北振兴规划的完成,三省发展态势基本明朗,老工业基地振兴概念渐行渐远,可利用的政策层面和舆论效应也越来越少。哈尔滨既要承受与大连、沈阳发展距离拉大的压力,又面临长春后来居上的紧逼局面。可以说,哈尔滨又处在时间和空间这样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只有研究谋划好哈尔滨展、快发展,才能牵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全省经济展,才能迈上东北地区同步振兴的阶梯。
一、研究哈尔滨的着眼点
近年来,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据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显示,哈尔滨市发展研究中心、市专顾委的专家、市统计局、市委政策研究室以及省委省财经领导小组等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哈尔滨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提升了对哈尔滨研究的层次,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研究哈尔滨要用历史眼光分析区域地位与所担负的政治责任
用历史的眼光,并非是落后的视觉,也不是简单的介绍和重复,而是分析历史过程中能够启迪我们思考的东西。
第一,建国前哈尔滨已是北方地区经济、军事中比较重要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是金、清两代王朝发源地;从1898年起,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至1903年,一座现代城市的雏形已形成;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中国民族资本在哈尔滨也有了较展,初步奠定了制粉、榨油、酿酒等民族工业基础,在开放与民族资本崛起的“合力”作用下,确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利用1896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特权,并把哈尔滨作为铁路总枢纽和管理中心,以便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掌控;日俄战争后,日本将哈尔滨等东北16个地方辟为国际商埠;“9.18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时,将哈尔滨列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和直辖特别市。这些都使哈尔滨成为旧中国最具瞩目的城市之一、中国北部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第二,经济时期,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在配置上对哈尔滨倾斜,建立重工业基地,确立了对俄发展的门户地位。建国初期,新中国对哈尔滨在国有经济配置上进行了重点投放。撘晃鍞期间,有30多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放在哈尔滨,奠定了哈尔滨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基础地位,也促使哈尔滨由一个消费城市向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哈尔滨曾被列为单列市,1993年又被列为全国仅有的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多年的发展建设,哈尔滨已形成了边疆工业城市的风格和具有异域风情特点的城市,也正是这一时期,哈尔滨再一次引起全国注意。
第三,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区域格局摆布中仍然将其定为中俄经济贸易的重要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哈尔滨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特别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提出,更是加大了哈尔滨作为工业城市的分量,大项目改造、招商引资、改善经济环境等无不体现了工业基地的特质和对俄贸易的先导城市。在中俄关系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一直是以哈尔滨为主要交流地来进行推进。这一时期,哈尔滨以老工业基地的形象引起各方关注。
(二)研究哈尔滨要用辩证分析方法看待其区域优势
前面分析可见,哈尔滨无论在建国前和建国后都是根据区域优势来进行经济布局,到底哈尔滨区位优势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利用区位优势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哈尔滨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哈尔滨处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是国家批准的唯一的一类内陆口岸,还是路海联运大通道的转换地,它的牵制、服务、防御和连接东北亚的门户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现实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版图上,我们常说的长三角地区是长江黄金内陆水道的起点,处于中原最富裕的地区;珠三角地处东南亚海上航道要冲,也是岭南最富裕地区;环渤海是母亲河——黄河的入海之地,是中原地带与东北地区的连接点;东北则是东连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连中亚乃至欧洲,南连中原,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区。哈尔滨虽然没有边境线和出海口,至今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但是相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哈尔滨是一个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有着很好的接壤互利条件,这也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优势所在。
二是未来优势。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爆发了两轮区域经济冲突。第一轮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轮是在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重复建设、能源原材料争夺、地方保护。而第三轮区域经济冲突主要表现为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品结构性失衡并存;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使得区域经济冲突趋于复杂化;重复建设由传统和耐用消费品行业逐渐向高新技术行业蔓延;大规模的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能源原材料的紧缺。我省和哈尔滨相对富集,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冲突中既是消耗者,又可能是受惠者,我们还有俄罗斯方面的可以利用。
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在欧洲,科技实力很强,即使在转型时期也保持了它自身的完整性。2000年俄对本国的整体科技实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目前世界102项顶尖技术中,俄有52个项目保持领先地位,27项居世界一流水平。俄罗斯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不太强大,需要一定的补充;俄罗斯丰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一个“能源沙皇”,而中国可能是俄罗斯能源的一个重要买家,哈尔滨无疑是这个买家的最直接受益者;俄罗斯有望在2008年加入世贸组织,其经济在10~20年内可能复苏。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境外基地应该优先选择邻国,一旦发生紧急事态,不会出现海上封锁的被动局面。因此,中国和俄罗斯协调与合作有很大机会。
第二,哈尔滨的区位劣势。哈尔滨处于中国版图的北部,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地理位置不佳,东北振兴政策辐射受限。处于中国最北方的哈尔滨,与经济发达地区运距远、生产交换的交易成本较高,与东南沿海的合作、与外商合作的机会成本几乎没有;以北京政治中心为轴心,随着向北地理位置的延伸,城市受惠于国家的政策也依次处于渐变弱势地位(如关于摱?币?袛的基地问题,引发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城市间的竞争,哈尔滨和长春由于当地银行历史负债较多,主要是区域位置不佳,很快淘汰出局,竞争就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之间。而哪个城市争取到“东北银行”的牌照,哪个城市就拧开了一个来钱的水龙头,哪个城市的地方就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对地方经济大有好处。);由于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国有、国营、依靠、依赖等意识形态的固化,大型国有企业、重型机械设备、尤其是关系国家实力和国防安全的大工业,没有真正进入国际大循环的轨道,哈尔滨不仅难以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良好条件,也没有借得其他国家的发展之力。因此,所谓的区位优势成了画饼充饥的概念认识,时至今日,老工业基地振兴所给与我们的地理优势也仍然较少的变为经济优势,相反,劣势更加明显。二是对俄合作厂商积聚少,比较优势不突出。自古以来的对外开放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海洋经济史。历史证明,凡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占有海洋区位优势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沿海地区。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俄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不便,只有不到700多万人口,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商品极其匮乏。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三省就有9400万人口,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人口密度,让俄国一直担心移民威胁;加之俄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还不完善,经济开放度与中国不匹配,逐利的民间商品交易,也常被俄方时常取的临时政策所中断,因此,对等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和厂商积聚很难,不能形成比较优势。
哈尔滨对俄开放主要目标是吸引外资,而不是输出资本。而俄国也是和中国一样是资本吸收国。目前,沈阳的“三点一线”战略,把内陆变为沿海的发展思路却比我们有更大优势。俄国的远东地区开放,眼睛看着的却不是俄国企业,而是日本、韩国以及西方的企业,希望借此机会吸引来日本、韩国或西方的资本。一些民间贸易对哈尔滨来说,交易成本高,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在由于商品经济生产、交易成本都高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对俄出口也不具备优势。事实也证明,我们在与俄罗斯的交易中获利较少。2006年是哈尔滨市对俄贸易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进出口额也仅为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2%。其中,对俄出口增幅超过进口,出口额超过进口额1942万美元。虽然我们一再说与俄罗斯的合作优势,但是尚未形成经济优势,比较优势也较弱。
(三)研究哈尔滨要把行政管理和经济带动的利益机制关系理清,发挥经济上的龙头带动、形象上的代表作用,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第一,共享省会城市发展红利。按着经济学的城市发展原理,一个地区打造首位城市,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是省的名片作用;二是城市的溢出效应,这不仅是地区利益要求,也是一个地区走向繁荣、追求和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客观规律。发展红利,是指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当一个区域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后,生产要素组合趋好、配置趋优、专业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将呈非线性增长。我省能够作为名片式的城市和对全省经济起带动作用的只有哈尔滨,这方面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论证。
第二,省会城市发展成首位城市是硬道理。从其它省份的考察情况看,一般来说,省里与省会城市都存在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经济、政治、政策上的博弈。对于省里而言,想着如何管理多、思考促进发展少;考虑一视同仁多、思考带动作用少。几十年来,我们省对哈尔滨也存在着加强管理方面考虑的多,而对其带动、代表作用考虑的少:哈尔滨对自身的研究也限于就事说事的文章多;在制度、体制制约方面谈及少的问题。哈尔滨有没有发展?有,但是发展冲动和机遇被一次次频繁的干部调动、大规模换届所淡化。可以论证这个说法的是,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项目问题。项目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形式,也是一个地区发展快慢的具体表现之一。“十五”期间,哈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是改革开放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与同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大连、长春比较,分别低25.4、24.4、11.8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仅排14位,甚至在省内也是处于中下游水平,差距是相当的大。
省会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其实,我们在确立省会城市的同时,也就确立了它的政治影响力、省域内的核心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它在本省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禀赋,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如果把省会城市也视同其他城市一样去对待,如在机制、财力、干部、土地规模等全部掌控在省里,那么,省会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失去她本身的意义,整个省域也不会有大的进步。
二、发展哈尔滨的战略选择
哈尔滨如何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人云亦云、急功近利都会使城市发展陷于盲目的境地,而符合实际的战略谋划将是城市正确发展的指南针。有人说,“什么都可以错,战略不可以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
(一)实事求是看待城市发展,摒弃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哈尔滨城市发展定位,已经有了多个版本,一直叫响的是把哈尔滨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理由:一是与俄罗斯最近的国内省会城市,还有点浪漫的异国风情,依此路径,在不断的寻求城市的建筑记忆;二是曾经有过的多国领事驻扎地,建国前就比较繁荣等(前面已经叙述)。但是,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哈尔滨不具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国际化大都市在理论标准与哈市现实发展差距较大。所谓国际化大都市的提出,最初是在1915年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来的。要想成为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其决策辐射面能超越国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必须具有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畅通;五是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具有全方位开展这些交流的设施和人才;六是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七是常住人口规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概括起来说:国际化大都市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的诸多职能国际化,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对比以上条件,目前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只有14个,除了美国有纽约、芝加哥、休斯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等6座城市外,英国、法国、德国也各自仅有一个(分别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我国还没有列入。
第二,国家和有关部门不赞成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跨国经营等,使得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因此,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宏伟战略。据有关资料显示,5年前中国曾经有78个城市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现在已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当然,这其中也有哈尔滨。2005年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院副总理指出,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做好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要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建设部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兴野在“2002年中国建筑业国际高层论坛”上表示,未来5年,北京累计投资将达8500亿元人民币,使“构建起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标提前在2008年完成。北京投资8500亿元,才敢说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就目前来看,纵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没有被国际上认同为“国际化大都市”,其他那么多的“国际化大都市”只能是存于我们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第三,自身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其他大城市比较发展的差距。哈尔滨在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革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从城市的自身条件分析支持力不足。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3)》统计整理。
关于这个比较表的几点说明:一是上面的表格虽然是2002~2003年的数据综合集,但是近几年的情况只能是其他城市比哈市发展速度更快;二是表中关于与大庆和沈阳的比较也是基于本省的城市相关性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考虑列入;三是关于列入深圳、上海城市,是考虑深圳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外向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而上海则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和要求;四是几个数字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的本质,仅是一个侧面地分析。通过这种城市相关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哈尔滨与同类和大于自己的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目标。
(二)哈尔滨要在研究如何增强实力上确定今后的发展战略
认真分析国内外城市发展状况,分析哈尔滨在中国总体区域布局中的位置、作用和禀赋条件,特别是从国家对外安全角度考虑城市功能及其未来走势等因素,来确定符合自身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未来发展利益战略。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努力不至于迷失方向,使城市发展按着规律进行。因此,建议在不断增强哈尔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将哈尔滨确立为建设北方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业完善、人口素质较高,对国家安全有保障意义的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
建设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包含四层意义:新型工业加速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链经济;第三产业功能增强,形成城市吸引力较强的服务经济 ;发挥农业优势,形成现代农业基地;保证国家安全,形成产业功能强大、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进一步壮大哈尔滨大城市的实力。
第一,确立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战略,符合城市发展规律。首先,明确什么是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国家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和组建标准是以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组织为基础的。其过程是在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将历史上形成的现状、基础进一步利用,改造Ⅱ级城市经济区构成国家Ⅰ级城市经济区,再将这些城市连成经济带”。本质和发展目标,是以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成为一个省乃至一个相当范围地区的首位中心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个次中心城市。它相对一般型城市而言,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与综合服务的作用,带动周边的其他地区、城市形成经济互补、文化渗透、功能强大的区域经济。
其次,明确哈尔滨现在的城市地位。按着城市经济地理的排序,哈尔滨属于沈阳经济区内的Ⅱ级城市经济区。《东北振兴规划》通过专家鉴定的综合报告中在四个副省级城市功能定位上也明确指出,“沈阳市是东北原有的大区级城市”,“大连是规划期内新兴的大区级中心城市;沈阳、大连将共同构成东北地区发展双核心。”这样,“长春为东北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哈尔滨则仅为东北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这种分法依据的是地理位置和国民生产总值标准确定的)。我们不考虑其确定的原因与合理性与否,就目前看,哈尔滨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已成定式。如果不是东北中心城市的哈尔滨,是否就没有展了,显然也不是。争不争这个中心城市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到底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经济走向却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再次,哈尔滨成为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在地域上也是可能的。制约哈尔滨在东北地区成为中心城市的是“位置决定区域”。成也在“区域位置”,败也在“区域位置”。若从区域位置角度看,沈阳与大连的双核区能够带动的不完全是东北地区,两者更趋向于中部;若以金融资本流通的角度看,我们与北京以及其他地区可能借力更多;若完全以哈尔滨的地理位置来估量定位城市功能,哈尔滨与长春距离更近、产业结构相近,哈尔滨作为综合性城市的辐射更强一些;与内蒙蒙东地区更亲,其部分地区曾是黑龙江的一部分;与俄贸易合作的机缘更大,曾经的、现在的联系等。所以,无论怎样的区域优、劣势之争都可以断定,哈尔滨可以并能够成为国家北部地区、连接内外的大城市经济区。这一地区,广阔无垠、丰富、更适宜工业化、资本化和对国家安全发挥保证作用;这一地区,连接区域的经济动因很多,区域的整合、商品生产供应链构筑、产业集聚、物流畅通等,使得(这个概念在后面新型产业上叙述)这个“区域”的优势延伸和扩展,变为在更大环境中运作的经济优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城市经济区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促进国家向发达层面迈进。
第二,哈尔滨市成为国家级大城市经济区,符合在全省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统计资料显示:哈尔滨面积是其他三个副省级城市之和,人口在四个副省级城市中也最多,发展大城市经济区基础条件具备。现在省会城市发展除了担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重职能之外,还是条条、块块的节点,都是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市带县后城市辐射作用的集合点。其中各个节点在地区经济中的利益表述,就成为省会城市追求利益平衡、追求城市能力发展以外的一个个过程。因此,省会城市发展不仅是个体城市问题,涉及的是区域发展问题,要求具有更大的开放功能,更加融入区域整体中。这样,经济上的扎实才能有带动区域的力量,达到Ⅰ级城市经济区。 目前,黑龙江省城市间距离、城市发展水平需要经济融合。我省13个地、市中七个是型城市,随着城市发展所依赖的的萎缩和枯竭,城市发展普遍后劲不足。城区人口规模很小、第二产业严重衰落、第三产业不发达,虽为综合城市,实为农业地区的一级行政中心,城市化质量较低,这样的城市很难参与大的区域竞争。我们曾用数学模型对我省的型城市和其他城市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分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五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13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F。计量分析结果与实际是一致的。即:F=(51.949×F1+12.505×F2+9.033×F3+7.802×F4+4.928×F5)/86.218。
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地级市的综合得分作为聚类变量进行系统聚类来划分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用系统聚类,最终将13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区分为五个等级。
上述分析表明,在黑龙江能够真正带领全省参与区域竞争,形成空间经济联系,推动本省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只有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城市。三个城市同属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带上的城市序列之中,距离都在150公里左右;大庆和哈尔滨占全省GDP70%左右,人口占40%多;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集中、优势明显。但是大庆、齐齐哈尔两市,毕竟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地理区位向北,辐射和带动力还不强。如将财力和分散于中小城市,莫如将其集中于省会这样可能做大的城市,只有支持哈尔滨做强,才能带动其他城市进入经济区,形成以哈尔滨首位城市为主的占据东北北部,辐射俄罗斯内蒙蒙东地区大城市经济区。唯其如此,黑龙江省才能在与东北其它两个省在争夺资金、和人才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才能带动我省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才有可能逐步赶上东南沿海的发展水平。
雾霾是两桶油造成的么
光用两桶油造成的雾霾,对人造不了多大伤害,只能产两桶油能造成雾霾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6. 雾霾天气出行,戴美国普卫欣口罩,天猫有
哈尔滨天气能做阳光房吗
可以,玻璃是比较不保温的,墙体是可以做保温的。冬季可安装地暖或空调等取暖的设施来取暖。(普洛克国际集团目前产品有:室内卫生间门、全铝套装门、推拉门、吊趟门、纱网门、重型推拉门、仿重型推拉门、肯德基门、阳光房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