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止沙漠化的对策和建议是什么?

2.沙尘暴的研究报告

3.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

4.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你家有沙尘暴吗?

防止沙漠化的对策和建议是什么?

北京沙尘天气改善目标是什么_北京沙尘天气改善目标

严肃法纪,惩治行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称其为法律法规,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惩处,并给予改正。否则,法不成法,只能助长行败,扰乱社会秩序。

然而,在我们的各级部门中,总有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的特权,好像法律法规是给老百姓制定的,是专门用来管教老百姓的,而约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门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则千方百计绕过“政策障碍”,甚至寻找种种借口,把法律法规撇到一边。应该说,正是这种执法部门的行败,加剧了我国自然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议全国人大以“西部开发,生态先行”为题,就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执法大检查,及时纠正各级执法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历史上大开发带来生态大破坏的悲剧重演。

环境问题的决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

我国保护天然林,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决策是在1996年水灾后作出的;而禁止挖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的决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灾害连续袭击北京地区后作出的。均是亡羊补牢,付出了惨痛代价后而痛下决心的。事实上,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学者和媒体发出了“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风沙紧逼北京城”这样的警告。我国高层决策者也并非置若罔闻,只是由于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群体,而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难以当机立断。然而,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种“叠加效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环境加速恶化的步伐,而且将来一旦治理起来,费用也更加高昂,代价也会更加惨重,远远超过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

建议院设立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预报系统,为部门的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防沙治沙的国家资金投入

中国治沙工程,国家长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仅1亿多元,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落实,因为沙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力有限。相当一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很难拿出钱来防沙治沙。1999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为3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治沙工程建设,按治理面积平均每100平方米投入2.26元,只够买两三棵小树苗,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有专家认为治沙经费每年需20亿元)。目前,在西北地区,造林100平方米成本约100元,每100平方米治沙工程造林,则需500~600元。过去的办法是发动农民投工投劳,以弥补造林经费的不足。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经济时代的低投资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摊派,无偿使用劳动力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更何况院三令五申不允许加大农民的负担,如果再不加大对治沙的投入,今后工作势必出现滑坡。事实上,由于缺乏经费,防沙治沙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如节水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等得不到解决;许多治沙林场、苗圃、治沙站、保护站等基层防沙治沙单位,职工工资无保障,生产生活举步维艰、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造成了工程建设速度慢、质量低、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管护力量薄弱,造林种草成果难以巩固等问题。这些现状,与实现国家扶贫攻坚和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极不相称。

建议国家加大对防治沙漠化的资金投入,除多渠道筹集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相结合;还应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荒沙拍卖、租贷、转让、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沙的新局面。

建立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

防沙治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部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一个部门治沙,其他部门却在造沙。凡属环境问题,都是跨行政区横向发展的,而解决环境问题的部门却又是纵向设计的。如果恪守于这种部门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横向的环境问题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横向来设计我们的环境行政管理体系,避免部门之间工作中的扯皮、内耗、分散和重复,提高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为此,建议将国家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升格为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由院直接领导,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部门的职能分工,办公室仍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要加强“高级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透明度。

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将生态建设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任何经济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都要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一利带来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趋利避害,则要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评估,决定取舍。例如,近10多年来,因挖发菜还使内蒙古220亿平方米草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600000平方米沦为荒漠,其余的也处于沙化的过程之中。为此,每年对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生态破坏的损失不可估量,还引发了农牧民冲突,造成了影响民族团结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掠夺式的经济活动,理当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只有发展经济的指标而无生态建设的指标,特别在脱贫目标上,一味强调增加牲畜的存栏数和粮食产量,从而助长了牧民过牧草场,农民毁林毁草开荒种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则不在考核之列。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一些官员和部门不惜付出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任期内的“政绩”。这是导致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与决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见,环境的问题根植于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结构、体系之中。不改变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改善环境的努力就不会有大的作为。目前,我们急待解决的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并将生态建设的具体内容列入各级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去。

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退耕与“退人”结合起来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西部生态极其脆弱,破坏易而恢复难,“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口总数已达4亿人,比建国初增加了160%。新疆160万平方千米土地,可供人类生存繁衍的绿洲仅有4.5%,目前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00~400人,同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纪初,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仅有15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8人,超过联合国制定的沙漠地区人口密度临界指标为7人的标准。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过垦过牧,造成风沙肆虐。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坏后石漠化严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丧失生产力,因此比沙漠化问题更严重,也更难以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要与“退人”结合起来,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口迁移出来,转移到小城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后反复的问题和“靠山吃山”、继续破坏植被的问题,给大自然以喘息之机,恢复元气;同时,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

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戈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系统,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生物和土地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以往,我们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尘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沙尘暴的研究报告

1:沙尘暴的危害中新社福州十一月十八日电 由于受本月十日北方沙尘暴的影响,空气质量基本处于优良的福州,于本月十二日至十四日,连续三天污染指数大幅增加,使许多福州市民感到呼吸不适。 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日数总趋势接近常年或偏少,出现异常偏多的可能性较小。这是有关部门对降水、植被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昨天公布的结论。据此间今天出版的《海峡都市报》报道,福州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余华介绍,福州空气质量出现轻微污染的比例在一年中不会超过百分之五,且大多数发生在冬春季节。前几天出现这一情况,初步分析,是受十日北方沙尘暴天气影响,沙尘随冷空气南下,传输至福建省境内。同时,福州当时的气象条件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浓度上升。2沙尘暴的减弱趋势 分析说,2002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稍多于前几年,连续多年的旱情有所缓解。根据对大气、海洋和天气气候信号的综合分析,可以预计,2003年春季我国降水正常偏多,冷空气势力弱,沙尘天气有可能接近常年或偏少。专家们认为,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在北方许多省区相继实行了禁牧、禁樵、禁垦等措施,有效地恢复和保护了植被,据统计,在北方地区2002年比2001年的植被盖度提高了5%-15%。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林草植被的提高,对降雨量的增加、空气湿润度的加大以及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虽然今年沙尘天气有可能减少,但专家仍然提醒大家要警惕强沙尘天气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局部地区存在的沙尘天气较多的情况。 3 对沙尘暴的治疗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沙尘暴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大风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导致严重风蚀的结果。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对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土壤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根源。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目前,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有误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认为沙尘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微细颗粒,而这些微细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环京津防沙、治沙项目,都只重视植树造林。两个认识误区,导致防御沙尘暴工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林带只是防御沙尘暴的一个措施,即设立风障。防御沙尘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盖。沙尘暴重点发生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是森林地带,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小老头树”。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召开新闻通报会,有关部门向新闻单位通报了他们所作的沙尘暴与黄沙对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影响的研究结果。国家环保总局决定继续开展生态保护研究工作,以据此制定对沙尘暴进行有效防治的对策。 据介绍,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及有关单位的专家开展了“沙尘暴与黄沙对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在多年对沙尘暴和黄沙气溶胶的发生、传输和沉降等等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运用遥感和激光雷达等高新技术,建立了内蒙古、河北、陕西、北京、新疆、山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测点的地面沙尘监测网络系统。有关专家重点围绕三个目标开展研究,即沙尘暴的起源地和传输路径;沙尘暴对北京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减缓沙尘暴对北京地区影响的对策。研究结果初步探明了沙尘暴的发生源区,对北京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专家就此提出了防治对策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每年冬春季节影响中国的沙尘暴源区既有境外源区又有境内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界地区,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和北疆的库尔班通沙漠。 专家们对此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推动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三、在河套地区和沙黄土地地区,以保护水和天然绿洲为中心,控制沙化土地,保住天然绿洲,逐步扩大人工林;四、蒙古国南部荒漠地区是现在乃至将来长期影响我国的主要沙尘暴源区,因此,应尽快建立一个与蒙古国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框架。2001年由农业部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南岗村进行了1100亩的免耕试验,成效显著。通过实验,不但看到了免耕治理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发现免耕种植具有较大的增产、节本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降低种地成本。免耕播种减去了传统耕作的耕翻、耙耱和整地等3个环节,每亩节约费用18—20元。(2)保墒蓄水、苗全苗壮。免耕播种土壤翻动较小,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免耕播种比传统播种提前出苗7—15天,苗全苗壮。(3)小麦增产。免耕种植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率达45.48%。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暴露在大风天气中,风蚀和沙尘就会发生。这是由于传统耕作、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造成的。风蚀中粗粒子在距土壤表面高度1—2米范围移动。但是,许多细小颗粒悬浮于风中,顺风位移到几百公里以外,形成大的尘埃团并引起空气质量问题。悬浮颗粒对空气和土壤质量破坏很大。扬尘使能见度降低、污染空气、损坏财物、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细小粒子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是原土壤的两倍。减少和控制农田风蚀主要是利用生长的作物和作物残茬保护农田。防御沙尘暴有两个原则,一是减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风力;二是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能力或限制土壤颗粒运动。据此,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广免耕法。免耕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留于地表的一种耕作体系,是一种改良的、集约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耕作方法。免耕法耕作体系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耙耱、整地等。作物残留物覆盖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少风对土壤的作用力。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28日电(记者石圭平)新年伊始,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推出了一个“樟子松行动”,在呼伦贝尔沙地草原打造“樟子松绿色长廊”。 沙地樟子松是呼伦贝尔市本土树种,具有抗寒、耐旱、喜光、适应性强等特点,沙地草原特别适宜于樟子松生长,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郊区公园里就有生长在沙地上的大面积各种形态的樟子松,历经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 呼伦贝尔草原曾是我国最好的水草丰美的草原,历史上的呼伦贝尔草原曾生长过大面积的樟子松林,形成了对草原的天然保护屏障。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沙漠化正在浸吞着草原,目前呼伦贝尔草原沙地面积已近88万公倾,占整个草原面积的12.69%。 沙化现象引起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治理沙化,恢复植被,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制定的“樟子松行动”项目,分三期建设:第一期2003年到2007年,其范围包括两条建设带和一个管护区,总面积为159万公倾;第二期2008年到2010年,其范围主要是对第一期的管护区进行建设;第三期是2010到2020年,总面积119万公倾,这个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的樟子松绿色长廊森林生态系统。 4 沙尘暴的起因 土地荒漠化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地质,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特殊的地质现象;而与荒漠化直接相关的沙尘暴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发生在人类历史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其中自然作用占主导因素,人为活动只是加速或减缓沙尘暴发生的一个局部因素。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都经济圈土地覆盖变化动态模拟与评价》课题组得出的最新结论。这一被列入国土部“自由探索项目”的课题,创造性地综合地质、遥感、地理、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社会人文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演化机理和近期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防治的建议。课题组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元胞自动推理机技术,设计出了土地荒漠化模拟系统,只要你在计算机中输入想要研究的未来年份,就可以由计算机直接绘出所输入年份的荒漠化演示图;模拟演示显示,荒漠化的演化不会影响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谓未来50年中国会因为自然原因而迁都的预测是完全错误的,200年后的北京也不会变成中国的第二个“楼兰古城”。课题组负责人、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学院博导陈建平介绍,课题组在研究中考察了多个可能与荒漠化、沙尘暴有关的因素,比如沙尘暴经过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总收入、人口受教育程度、放牧情况等,结果发现人的因素在沙尘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次要的,近年来有些地区的过度放牧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然因素。

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

运动员很好诠释了这种坚持的精神。奥运会百米决赛被称为飞人之战,只要站上这个跑道,就好比站在了世界运动之巅。

中国选手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了9秒83的成绩,凭借这个成绩,他名列半决赛第一,闯入决赛,并以9秒98的成绩获第六名,成为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上的首位中国选手以及进入电子计时时代后的首位亚洲选手。

32岁的他已经过了短跑选手的年龄,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定要站上奥运会百米决赛跑道”的强大信念,坚持日复一日地艰苦训练,一直在奔跑。近两年,连接突破自我,在田径界被称为“苏神”。

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田径项目首金的铅球冠军巩立姣坚守了21年,四战奥运,从获得第四名到银牌,最终获得金牌。她说:“铅球训练是非常枯燥的,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经过百万次的投掷训练得来的。”

成功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只有不断挑战自己,坚持下来,才能突破自己。人们都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任何一行想当状元,都是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曾五次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和“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对于观众来说,董卿一直风光无限,而她自己却经历了重重的考验。

董卿从小就向往中央电视台,她从浙江戏剧学院毕业后报考上海电视台,在700-800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节目主持人。她主持的节目赢得观众的喜爱。2002年,央视决定开播西部频道,并邀请她加盟。

虽然董卿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重重困难也让她曾有逃离的想法,她录制节目的地点并不在央视,而在大兴区。有一次北京遭遇沙尘暴天气,她提着四五袋衣服要去节目现场录制,可在街头怎么也打不到车,后来总算搭到了一个朋友的车,她对朋友说:“太难了,我不想做了。”朋友反问道:“世界上什么事情容易呢?”

到了节目录制的大楼下,一位清洁工大姐问她:“你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吧?”董卿愣了一下,微笑着对大姐说:“风这么大,你还在工作,真不容易。”而她在转身上楼的一瞬间,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随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董卿逐渐打消了逃离央视的想法。她凭着坚韧的毅力和过硬的功底,成为央视的名主持,并从未因此懈怠。在一年中她至少有500个小时在飞机和 汽车 上度过,但从未叫过一声苦。董卿曾感慨:“从上海到北京有多远?坐飞机一小时40分钟,CCTV有多远?从涉足电视到跨入她的大门,我走了整整八年。”

有人说:你想要在人前看起来毫不费力,自己就必须在背后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成功、鲜花和掌声,看不到成功背后的汗水和艰辛。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每一步都必须踏踏实实。

“坚持”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是最不容易的事。古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走100里路的人通常走了90里才算一半,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那么如何才能够坚持下去呢?

一是制定目标,时刻谨记这个目标,把它作为前进的方向。

二、去除浮躁的心,让自我安静。拥有平静的心情,我们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事情。

三分解目标。每天问自己是否完成了今天的小目标,明天能不能继续坚持?

四、心烦时迅速调整状态。当我们心烦的时候,也是意志力最不坚强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以往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或停下来放松一下。

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相互鼓励坚持下去。比如我们每天在写作群里看大家发文,相互打气,才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董卿说:“曾有很多人问我如何成功的秘诀,我总是以切身的体会回答,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永远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打开成功大门的往往就是最后一把钥匙。”

我们无需羡慕别人的成功,不想认命,就去拼命!坚持是火,点燃前行之灯;坚持是灯,照亮人生之路。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我们终将抵达心中的彼岸。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你家有沙尘暴吗?

近日,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沙尘暴蓝色预警,说到沙尘暴,相信我们大家都并不陌生,但是话说回来每一个人,见过沙尘暴的几率也是相对来说非常小的。在平常我们是很难见到有沙尘暴出现的,但是在近期呢,却是真真正正的见到了,我家位于山西省,虽然说,我的家乡并不能算是空气质量非常好,但也是能够达到晴空万里的状态,沙尘暴的突然到来也是让我们家乡的人都感到非常惊奇。满天的黄沙大风中,夹杂着尘土沙子,使人睁不开眼。在疫情逐渐好转的,今天本慢慢摘下的口罩,却要突然的让人们都带上了,俗话说得好,沙尘暴是可以说我们环境日益恶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原本沙尘暴只出现在部分地区,而现在沙尘暴可以出现在任何环境下。当沙尘暴来临时整座城市都陷入雾蒙蒙当中,开起车来的能见度不足20米严重,导致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民的财产安全以及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城市中,人们出行的脚步也越来越少,希望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为了我们的家园能够日益变好,献出每个人微薄力量,关爱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以及工业污染能够进行有效地降低,等环境慢慢变好了,不再有沙尘暴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人们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好,每个人的身体都会越来越健康,这才是我们现在首要关注的目标,沙尘暴最近在各个地区肆虐,虽然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但是依旧影响了人们平常的出行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呼吸道疾病,保护环境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