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侯马市交通警察大队 关于发布重污染天气 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

2.山东威海发生龙卷风,它是怎么形成的?

3.黄河的资料,全的

4.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5.原阳县有几个乡每个乡有几个村庄?有多少人?

6.42年前黄延秋飞行上海,能否用科学破解,他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7.黄河的资料

侯马市交通警察大队 关于发布重污染天气 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

文登高村天气预报_文登高村天气预报15天准确一览表图片

侯马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关于发布重污染天气 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

侯马市公安局交警大队

经临汾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预报预警组预测,结合驻市专家团队会商研判,从2020年1月2日起全市扩散条件不利,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过程。为做好污染过程应对,切实减轻污染程度,降低污染影响。经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同意,决定自2020年1月2日14时起,将重污染天气**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为应对空气重污染、保护公众健康,经侯马市决定,对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含临时号牌车辆)取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限行时间:

2020年1月4日0时起

二、限行区域

侯马市S235线(大运路)以北,大上线(上马-大南庄环乡路)高村段以东,大上线张村段以南,合欢街、香邑街以西的城区道路范围内。

三、限行措施:

进入限行区域道路行驶的所有机动车(含非本市车辆)施行尾号限行管理(尾号为英文字母的以最后一位数字为准),单号单日通行,双号双日通行。

四、以下机动车不受限行管理:

公共汽车、出租车、长途客运车(含旅游客车)、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定的校车以及通勤大中型载客车;执行任务的制式警用车、制式执法车、消防车、救护车、清障车;环卫、园林、道路养护的专项作业车辆及殡葬专用车辆、新能源号牌车辆。

以上车辆属中重型载货车、专项作业车的,须办理“限行区域通行证”方可通行。

五、市内公交车全部免费乘坐:

限行期间,市内公交车全部免费乘坐;倡导“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倡议市民选择“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六、其他管理规定:

限行期间,其他交通管理措施仍然有效,对违反规定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法处理。

七、此次限行直至解除橙色和红色预警为止。

特此通告。

侯马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2020年1月3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山东威海发生龙卷风,它是怎么形成的?

8月28日下午16时40分左右,山东威海文登区一个小镇突然被龙卷风袭击,造成了9人受轻伤、167座房屋受损。此时,威海其他地区仍是晴朗天气,未受到一丝影响。那么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龙卷风的形成与上下温差相差悬殊有很大关系。

很多时候,龙卷风都发生在夏季,这与夏季的天气条件有很大关系。因为龙卷风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平坦的地面或水面、强对流的空气、大风、空气潮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当地面或水面的温度为30度左右,而高空中的温度低至-30度,上下温差相差悬殊,这就会导致高空中的冷空气急速下降,而地面上的暖空气急速上升,从而形成许多小漩涡。而由于空气较为潮湿,所以暖空气上升至高空后会急速冷却想,形成云朵,云朵带动周围的湿空气不断冷却,导致上方气体体积变小,需要周围的空气来补充。这就使得众多小漩涡在大风的催化下形成了较大了漩涡,龙卷风就诞生了。龙卷风形成后,就会导致周围出现强大的气压差,而这强大的气压差就会一边使龙卷风不断扩张体积旋转向上,一边又推着龙卷风不断前进,一路走来,破坏了许多东西。

由于龙卷风的破坏力极强,所以它经过的地方,就会导致树木被拔起、房屋损坏、车辆掀翻等严重后果,人类深受其害。

黄河的资料,全的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1.2~1.3米。 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生态特征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句、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渔业生产: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现在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 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 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 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径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 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 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 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 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 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丰富。鱼类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径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

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

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

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

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

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

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

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

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

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

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

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

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

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

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

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

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

,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

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

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

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

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

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

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

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

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2年后为了下游灌

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

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

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

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

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

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

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

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

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

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

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

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

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对测报洪水的重视

,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

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

,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

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

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

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

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

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大跃

进”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

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

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

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

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

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

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

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

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

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

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

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

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

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

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

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

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

。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

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

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

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

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

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

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

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

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

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

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

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

务综合子》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

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

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

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

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

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样器改进为横式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

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

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

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

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

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

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

。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

测验。1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

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

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

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

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

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

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

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

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

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

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

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

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

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

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

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

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

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

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

)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

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

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

、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

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

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

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

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

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

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

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

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

,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

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5年8月大洪水

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

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

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

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

代末到70年代,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

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

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

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

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

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

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

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

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

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

工作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

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

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

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

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

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

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

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

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

,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

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

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

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的重视,投入了

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

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

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

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

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

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

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

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

提高。

原阳县有几个乡每个乡有几个村庄?有多少人?

截至2021年,原阳县有9个乡,分别是:葛埠口乡、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乡、蒋庄乡、陡门乡、路寨乡、阳阿乡、靳堂乡。

1、葛埠口乡(41000多人)

辖41个村委会:葛埠口村、白庙村、白堤口村、张庄村、杨庄村、大张寨村、娄庄村、李庄村、曹庄村、胡沙窝村、朱柳园村、丁庄村、尹圪垱村、娄彩店村、安庄村、刘秀王庄村、邱庙村、魏店村、樊庄村、小王庄村、小庄村、范堤口村;

胡庄村、李学彦庄村、娄月庄村、靳庄村、棘针坟村、葛庄村、小李庄村、熊庄村、南村、白寨村、北村、杨湾村、李盘石村、李聪寨村、范寨村、后卢寨村、姬庄村、徐庄村、下马头村。

2、祝楼乡(33432人)

辖18个村委会:祝楼村、口里村、东圈村、小胡庄村、新阳村、王录村、西胡庄村、夹堤村、姚村、卞庄村、种庄村、北胡庄村、新城村、蒙城村、西圈村、大胡庄村、王村、宋楼村、西闫庄村。

3、桥北乡(33276人)

辖21个村委会:马井村、马庄村、南胡庄村、盐店庄村、大张庄村、范庄村、杨庄村、司庄村、小辛庄村、葛韩庄村、季庄村、洪庄村、李滔庄村、老庄村、小张庄村、司窑庄村、尤拐村、小刘庄村、刘庵村、刘合庄村、破车庄村。乡驻地位于杨庄。

4、韩董庄乡(38689人)

辖28个村委会:韩董庄村、草坡村、王合村、南窑村、府庄村、孔庄村、老孟庄村、李屋村、拾区村、苏双井村、赵美屋村、荒庄村、车庄村、官地村、焦庵村、杨厂村、里河沿村、姬屋村、孟庄村、吴厂村、韩屋村、大董庄村、马圪垯庄、朱贵庄村、焦双井村、裴屋村、任庄村、三仙屋村、张双井村 。

5、蒋庄乡(37567人)

辖28个村委会:刘士英村、前宋庄村、蒋庄村、杨厂村、靳屋村、牛刘尧村、银李庄村、后宋庄村、杜屋村、张古村、孟尧村、裴刘尧村、王庄村、东王屋村、孟庄村、胡村铺村、毛屋村、乔连山庄村、吕厂庄村、贾屋村、马庄村、胡庄村、河北沿村、堤东村、周屋村、河头村、西王屋村、张兰庄村;拐河朱林场。

6、陡门乡(65634人)

辖44个村委会:陡东村、范滩村、西三李村、韦城村、安庄村、周庄村、陡西村、闫辛庄村、大吴庄村、仁村堤村、大北村、曹庄村、刘庄村、赵张庄村、邢堂村、后韦村、张素庄村、朱庄村、靛池葛村、河西张村、三教堂村、大南村、徐庄村、大三李村、桃园村、黑石村、薛庄村、回湾村、赵庄村、毕张村、十六堡村、北王庄村、南王庄村、鲁庄村、大王庄村、马庄村、杨庄村、焦庄村、小闫庄村、宋庄村、潘庄村、黑圪垱村、三官庙村、郭庄村。

7、路寨乡(44386人)

辖34个村委会:路东村、姚庄村、指挥寨村、苏庄村、贾一村、闫寨村、花王村、訾大夫寨村、李庄村、路西村、后大柳村、吕寨村、河底铺村、贾四村、贾三村、殷寨村、何寨村、许南村、郑村、黄寨村、前大柳村、许北村、王村、西寨村、党寨村、宋寨村、贾二村、张庄村、别河村、曹庄村、河西张村、小寺村、许庄村、石门新村。

8、阳阿乡(约3.1万)

辖36个村委会:阳中村、献功村、查地村、小留村、延西村、延北村、土山村、张庄村、八里沟村、黄庄村、马庄村、延南村、陈庄村、韩庄村、李庄村、延东村、桑园村、董庄村、宋圪垱村、文定村、孙庄村、明盖村、吴寨村、北裴寨村、阳东村、东于铺村、娘娘庙村、大裴寨村、河窑新村、焦楼村、张士道村、阳西村、闫庄村、小吴寨村、梁寨村、冯操固村 。

9、靳堂乡(43222人)

辖38个村委会:靳堂村、石佛村、王庄村、老刘庄村、东脑村、菜园张村、姚寨村、屈胡洞村、宣化堡村、张寨村、张辛寨村、奶奶庙村、夹滩村、庄寨村、时庄村、北朱庄村、郝庄村、芦圪当村、汤庄村、毛庄村、堂后村、包西村、娄凤鸣庄村、赵厂村、下沿村、张庵村、曹庄村、南张庵村、毛庵村、包南村、薛厂村、安岗村、朱庵村、毛楼村、郝庵村、南朱庄村、南刘庄村、包北村。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原阳县

百度百科-葛埠口乡

百度百科-祝楼乡

百度百科-桥北乡

百度百科-韩董庄镇

百度百科-蒋庄乡

百度百科-陡门乡

百度百科-路寨乡

百度百科-阳阿乡

百度百科-靳堂乡

42年前黄延秋飞行上海,能否用科学破解,他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地球上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古往今来,关于外星人的未解之谜数不胜数,相信的人认为外星人存在,只是没有现身;不信的人认为纯属无稽之谈,根本是胡说八道。

要说到外星人,不得不提上世纪70年代的“黄延秋—外星人伴我飞行”,黄延秋被称为是中国UFO三大悬案之一,因其诡异、荒诞、神奇、不可思议,曾轰动一时,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就连以拆穿怪力乱神之说闻名的《走近科学》最终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破解其中奥秘。

黄延秋是谁,他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故事呢?时间要回到42年前的17年。黄延秋1957年生于河北邯郸市肥乡区旧店乡东北高村,17年黄延秋21岁,是一个即将成婚的农村青年,然而之后的近2个月里,黄延秋身上接连发生3件怪事,他先后3次被2位神秘人背着飞行上千公里。

图:70年代的农村

第一次失踪

第一次失踪发生在17年7月27日。当天晚上10点左右,黄延秋在他刚盖好的新房内睡觉,不知睡了多久,忽然被吵闹声惊醒。黄延秋睁眼一瞧傻了,他正躺在一座繁华的大城市中,看周围的标志,似乎是在南京。

正当黄延秋迷惑不解时,2名警察模样的人出现在他眼前,还没等黄延秋开口,两人便递给他一张火车票,让黄延秋坐火车去上海。两人将黄延秋送上开往上海的火车,随后消失。黄延秋到达上海后,那两个警察模样的人再次出现,将黄延秋送到上海收容所,告诉他收容所的人会送他回家。

图:黄延秋

黄延秋是7月27号晚失踪的,村里的人找了他10天都杳无音信。10天后,村里收到上海发来的电报,告知黄延秋此刻在上海收容所,希望村里派人去接他。于是,村里派人赴上海将黄延秋接回河北肥乡,这是黄延秋第一次失踪经过。

很多人会问了这有什么神奇的呢?说不定是21岁的农民黄延秋,不想呆在农村想去大城市,但当时的国情又不允许,因此故意编造的离奇经历呢。但是有2个疑点解释不清,第一个是上海发来的电报。实际上黄延秋失踪的第二天上午上海收容所就给河北肥乡发电报了,但却搞错了地址,将电报发到了距东北高村3公里外的辛寨村,由于辛寨村找不到这个人,因此过了10天才将电报转到东北高村,这就意味着黄延秋从老家河北肥乡到上海,只用了10个小时。

图:黄延秋

大家都知道如果是现在,从河北到上海10个小时一点都不稀奇,飞机高铁都可以做到,但在17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那时黄延秋要想到上海,必须先从村里跑到45公里外的邯郸,再做火车转道上海,两地距离1140公里,做最快火车也要22个小时,一个没钱没出过远门,而且出远门还要介绍信的年代,黄延秋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得用10个小时孤身跑到上海的呢?第一次经历还没过多久,第二次失踪又来了。

第二次失踪

第二次失踪发生在17年9月8日晚。当晚村里在黄延秋家南院开会,队长让黄延秋和几个年轻人先睡,第二天早起拉粪,黄延秋便睡下了。结果黄延秋一觉醒来,又睡在了上海火车站广场,而且这次,黄延秋家门外的墙上,还被写上几个大字“山东高登民、高延津,放心!”从字面上看,是这二人把黄延秋带走了。

图:高登民、高延津复原像

这次黄延秋又遇上了第一次失踪时,给他票去上海的2个警察,但两人穿的却是军装,看起来不合身,像是偷来的。2人自称是部队首长派来接黄延秋的,于是将黄延秋带到了上海高炮师军营吕海山处。吕海山父亲叫吕庆堂,第一次黄延秋失踪,肥乡东北高村派来接黄延秋的人就是吕庆堂家的亲戚,因此这次黄延秋第一时间想到去找吕庆堂,最后吕庆堂的儿子吕海山帮他买票送回上海火车站,9月11日,黄延秋回到东北高村。

第二次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黄延秋是如何进到上海高炮师军营的?因为一个陌生人不可能大摇大摆的进去,即便是找人,按程序也是要先通报再放行,但哨兵宣称自始至终没见过黄延秋进去,而进到军营后,2名军人便不见了。

第三次失踪

第三次失踪更为诡秘。9月20日晚,黄延秋去大队记完工分回来,走进院子突然昏倒,等到醒来时再次躺在1000公里外兰州的旅馆里,这次2个人再次现身,仍是前两次黄延秋见到的年轻人,也就是后来认为的山东高登民、高延津兄弟。

图:黄延秋

黄延秋称,第三次他与二人相处9天,前两次他都是昏迷,并不知道怎么到上海的,但第三次不同,二人带着黄延秋9天里游览了中国9大城市,从西边的兰州到北方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从北京到南方的福州、南京再折回西安,最后回到兰州,到9月28日黄延秋被二人送回老家。最神奇的在于,黄延秋声称他是被二人背着飞行的,几千公里路程,不到一小时就到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还有人会飞?但事后黄延秋却能准确说出当天每个城市的天气,17年他也看不到电视,而且1980年我国才开始播报天气预报,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更有趣的是,黄延秋声称飞到北京后,二人还带他去戏院看了场戏,叫《逼上梁山》。

图:黄延秋被催眠

很多人据此认为黄延秋撒谎,事后调查认为,黄延秋说的地址可能是长安大戏院,但是长安大戏院当时整修停业,并没有过演出,因此整件事都是的。但是后来又发现,离长安大戏院不远处有个吉祥戏院,当天确实在演出《逼上梁山》,地点时间和黄延秋说的都吻合,让此事再度扑朔迷离。

黄延秋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整个是黄延秋策划的,是他撒谎的,根本没有所谓的高登民、高延津存在,这些只不过是黄延秋的臆想,另外很多人从科学角度分析,认为可能是黄延秋在梦游。

另一种观点认为,黄延秋所言非虚,因为有大量的人证物证,在17年那样的环境下,黄延秋作为一个农民,不敢撒这样的弥天大谎。而且如果是编造的,那这是一项大工程,他如何能串联起这么多人帮他圆谎?整个黄延秋不但没得到什么好处,相反连未婚妻都离他而去了。

事实究竟如何呢?至今仍无定论,大家认为黄延秋说的话可信度有多高?飞人高登民,高延津有可能存在吗,是否有可能是外星人?能否用科学破解,他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黄河的资料

黄河(Yellow River)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有《黄河大合唱》等,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之涣等,都留下了千古绝唱。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 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baidu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壶口瀑布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