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中国广州天气_广州历年天气分析
1.求广州旅游攻略,最好有TXT
2.乒乓球的起源地难到不是中国吗,为什么都到英国去了
3.关于鲁迅的《朝花夕拾》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释课题
求广州旅游攻略,最好有TXT
广州经典二日游
线路特色: 包含了广州的大部分景点,体验花城的历史文化气氛的同时,感受这里清新的城市环境。
线路设计: D1中山纪念堂→广东省博物馆→六榕寺
D2白云山→云台花园
交通
到达与离开
飞机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已于2004年8月5日正式使用,同时关闭原白云机场。新机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以北、花都区新华镇以东交界处,距原白云机场直线距离17公里,距广州市中心(海珠广场)直线距离28公里。如果选择打车到市中心一般在100元左右,上高速15分钟抵达。
新白云机场开通至珠海往返线路,增设东莞旅游包车服务,乘客可到机场到达厅A区7号门柜台、B区10号门柜台购票。
当地交通
地铁广州市内地铁系统健全,目前已经开通运营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部分)线,基本覆盖了市区的主要地点,游客出行非常方便。另有3条线路正在施工,预计截止2010年亚运会开幕时将有9条线路投入运营。
由于地铁3、4号线的站距较大,广州地铁的计价方式从分站计算改为按里程计算其标准如下:起步4公里以内2元;4至12公里范围内每递增4公里加1元;12 至24公里范围内每递增6公里加1元;24公里以后,每递增8公里加1元。例如:从公园前站到黄沙站为4站,但计价仍为2元 又如:从金洲站到黄阁站为2 站,但计价为3元
地铁一号线由广州东站至西朗,全长18.48公里,全线共设16个车站。
地铁二号线由白云区江夏至海珠区琶洲,琶洲站至万胜围站,票价也为“分段计费”。
地铁三号线主线是广州东站至番禺广场,支线为天河客运站至体育西,目前只开通了首段客村至火车东站段,票价采取“分段计费”的模式。
地铁四号(部分)线即大学城专线,目前只有五站,即万胜围、官洲、北亭、南亭和新造,票价沿用“分段计费”模式。
地铁的运营时间从早上6点左右开始至晚上11点左右结束。
饮食当地饮食介绍
粤菜以广州菜作为代表,广州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地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汇贯通而成一家的。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1956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介绍的莱品便有5447个。与菜品有渊源关系的点心815款,小吃品数百个。广州菜是粤菜的主体和代表。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特色食品
龟苓膏双皮奶广州人怕上火,因此最爱吃龟苓膏。广州人自制的龟苓膏呈棕褐色,为胶状,容器是什么形状它便是什么形状,一小钵一小钵,加蜜后显得晶莹,入口甜,回味苦。据说越苦越好,可以清热败火,多吃为宜。
南信双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炖好后牛奶双层凝固,色洁白,呈膏状,半固体,光洁平滑,奶皮不离碗边,风味甜香软滑,营养丰富,具润肺养颜之效。
住宿广州住宿便利,费用偏高,中档一般都在200元/天,但在广州的住宿有机大的选择余地,从高档的星级酒店至中低档的各类招待所、青年求职旅社等,都可以根据个人的要求灵活掌握。
广州的星级宾馆和酒店上百家,无论是设施一流的五星级大酒店,还是干净卫生的普通住宿场所,都体应有尽有。
环市东路是广州酒店最集中的地区,四、五星级酒店多集中在这里,入夜,酒店的灯火通明,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白云山附近、白云山的山脚下和山上,以及珠江边上还有很多度假酒店,依山傍水的酒店环境自然优雅,是远离都市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白天在广州城内血拼、饕餮,晚上到郊区悠闲休憩,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许多的中等档次的旅馆、酒店,价格合适,可以满足大众的需要。
购物当地购物介绍
广州并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批发市场的天下、小摊小店的世界。作为现代化的都市,广州不乏豪华的大型商场。新城区的天河广场是当地人最骄傲的购物中心,集购物、休息、娱乐、饮食于一体,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附近的中信广场,也是高档购物的首选。
在广州一出街就是店连店、铺连铺,且成行成市,由此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商业街:
一德路是著名的海鲜干货一条街;火车站的红棉市场还有高第街则是服装批发商贩云集之地;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及十甫路步行街是热闹的平民购物街;华林寺玉器一条街专卖玉器、酸枝、红木家具;文德路文化街有古玩、旧书、花鸟鱼虫;买电器到海印电器城;买布料到海印布匹市场……到“一条街”购物,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古老奇特的骑楼间,既可以尽情货比三家,又能够融入广州的市井文化,切实体会到购物的乐趣。
交通:乘坐244、191、110路公交车到达解放南路下车即可
当然,到广州购物不要忘记一些广州的特产。新鲜热带水果、凉茶、汤料及广绣、广彩、广雕及岭南盆景……都是有名的广州当地特产。
特色商品
芒果芒果享有“热带果王”的美称。果实呈球状或肾脏形,淡绿或淡**。果肉汁多味甜,可鲜食或制成果脯、榨制芒果汁。白云区石井镇夏茅村出产的“夏茅香芒”,是驰名中外的优质芒果。
活动当地活动介绍
广州的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娱乐活动各式各样。桌球和粤剧是广州人最喜爱的娱乐活动。最受游客青睐的娱乐方式则是泡吧、夜游珠江。 广州普通的桌球室遍布了广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且价格便宜。广州传统剧目-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誉,表演灵活细腻,唱腔流畅多变,旋律优美和谐深受广州人民喜爱。广州市光明大戏院及黄花岗剧院、丽江明珠歌剧院、广州南方剧院、平安大戏院等各大戏院经常不定期地有《龙象塔奇缘》、《西河会妻》、《乾隆点状元》、《五台会兄》等经典传统粤剧剧目演出。世界大观更有精彩的大型广场剧和歌舞剧,将异国歌舞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出超完美的结合。
此外,广州还有很多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保龄球俱乐部可健身保健。卡拉OK歌舞厅、酒吧等更可尽情放松、疯狂,夜生活丰富多彩。 泡吧 对广州人来说,真正美妙的一天是从夜生活开始的,泡吧因此成了广州最主要的夜生活方式。
特色活动
迎春花市时间:每年农历年初;
地点:广州市各大公园及主要街道;
介绍:广州素有“花城”之称,迎春花市,源于古代广州的花市、夜花市,又称年宵花市。到时,搭起一排排展卖鲜花鲜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们称之为“花街”。春节前夕,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各区的主题街道上也搭起彩楼,四乡花农纷纷涌来,售花卖桔,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文化地理
环境历史文化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因背山面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年平均气温在 20.6℃~22.5℃之间,总体与常年持平(从化市年平均气温为20.6℃,破当地历史最低纪录),但气温在年内的异常较明显,1月、2月气温显著偏 低,3月、9月、10月则显著偏高。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7.4℃~38.8℃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在 -0.2℃~4.6℃之间。
传说广州是由五位骑着五色羊下凡的仙人所建造的,他们拯救了这个城市于饥荒。因此广州也称为“羊城”。这一带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当秦始皇派他的军队南下攻占南海之时。
因为广州幸运的座落于珠江北头,这个城市从古时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南方港口。在唐代(公元618-907),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条运送丝绸和其他货品去西域的重要海上线路。它在16世纪是葡萄牙人的贸易站,在17世纪是英国人的贸易站。
1911年,清朝覆没之后,广州成为共和党的根据地。(1866-1925),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出生在翠亨村。在20年代早期,他领导着国民党(KMT)在广州组织抗击北方军阀的运动。广州同时也是萌芽时的***的活动中心,以及其他******在1925/1926年间也是以这里为活动基地的。
解放后,广州(大地区)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即使中国当切断了和其他国家的来往,广交会仍然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做生意的唯一交流会。今天,广州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进出口中心。
广州城历史悠久,在周朝的史料中即有记载,时称“楚庭”。到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第一次提出了“广州”的称谓。唐朝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已是南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即使是在闭关锁国的清朝,也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掌握着全国的外贸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广州逐渐发展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珠江流域文化的核心城市,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广州被称为五羊城。据传说周朝时广州大灾,民不聊生。上天派下五位仙人,骑乘五头仙羊临凡,羊口中衔了五色稻穗。神奇的稻穗拯救了百姓后,仙人归天,但五头仙羊希望留在人间继续祝福并守护当地百姓。后来百姓为纪念仙羊,为其塑像,即如今越秀公园内的五羊雕塑。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的吉祥物即是以五羊传说为原型设计出来的。
实用信息
广州基本信息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经纬度:北纬23.10,东经113.14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7263平方千米。
人口:全市人口1004.58万人。
电话区号: 020
邮编:510000
行政区划:萝岗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荔湾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等十个市辖区以及从化市、增城市两个县级市。
注意事项
广州旅游帮助信息风俗/礼仪/禁忌:
广州人的礼貌用语极富地方特色,外地人初来乍到听到这些话,常会一头雾水。广州话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就是“唔该”,意指“谢谢”,有时也作“劳驾”、“麻烦您”使用。在广州,请人帮忙或者让条路之前,都要先道声“唔该”。“打扰晒”是到某人处请求他帮忙代办某种事情时所用的口语,它包括了感谢和抱歉二层意思。“请俾下面”意为“请您给点面子”。“你俾面”即“是您给面子”。
卫生:
广州气候炎热潮湿,易于上火,可饮用当地的“凉茶”去火。
安全:
广州治安总体比较健全,但游客外出仍需注意。特别是在人口聚集的地方,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出门择路也要注意避免偏僻。
交通贴士
1、广州地铁站内的自动售票机必须使用硬币,站内有自动换钞机,也可以在售票亭或银行换取。广州地铁车厢内报站提示,依次分别使用普通话、广州话和英语。报站完毕后介绍站点附近的地方或建筑物就只用普通话。
2、广州地铁公园前站,要求乘客在列车前进方向的右门下车,进入转乘区或出站区,转乘区在两侧站台中间位置,而出站区在站台两端。同时,列车在停下以后会先开右边车门,请记住,在右边车门下车。
3、在广州乘出租车,最好事先了解好要去的地方的地址,因为有很多司机也不是很熟悉路,可能会耽误不少时间
广州最佳旅游时间广州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属南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4-6月为雨季,8-9月多台风。
冬春时节广州是一片花的海洋,届时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兰圃、西苑盆景之家、云台花园和每年春秋两季均举办菊展的越秀公园、文化公园,处处花团锦簇。
夏季广州炎热多雨,酷暑炎夏,清凉的水上活动既可消暑避夏,也可体验水上运动的舒爽。长隆水上乐园玩水上运动,广州世界大观、长隆欢乐世界、美森欢乐营等娱乐场所极具诱惑力,还可以去碧水峡漂流玩漂流,体验惊险之旅。
秋季凉爽多风,去广州可以大扫货。这里有全国最大且最集中的批发市场集中地。可到购物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等知名商业街购物,定会满意而归。
小贴士
春季(3月至5月中旬):温度和湿度上升,宜着薄外套或毛衣。
夏季(5月至9月中旬):多雨,宜携带雨具。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上旬):宜着毛衣及轻便外衣。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天气清凉,偶尔须加穿大衣。
txt的话,复制黏贴记事本保存就好了啊
乒乓球的起源地难到不是中国吗,为什么都到英国去了
□大约100多年前的英国,一群年轻人正在户外打着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网球,一场突如其来的绵绵细雨打断了人们娱乐的兴致……
这群渴望艳阳、绿阴的网球迷们被困在了室内,只得围坐在餐桌前,望着庭院里如烟的雨雾,无奈地在音乐和威士忌的微醺中打发无聊的时光。一位年轻的绅士失神地看着餐桌,专注地把玩着手里的网球拍。突然,他站了起来,围着餐桌缓慢移动,并不时做着挥拍的动作,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随后他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经过一番准备,这位聪明的绅士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装置:他把宽大的餐台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网球场,中间有球网隔开,四周还设有高网,防止球落台下,他为这种桌上的网球取名为“戈西马”。
然而网球毕竟是室外运动,当球拍和球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室内后,必然会引起一些麻烦。因此,便有人开始动起了改革器材的念头。
早期的球拍以木质为主,球板被做成了空心的,球板的两面用羊皮贴成,整个球拍的形状为长柄椭圆形,看起来比网球拍小了很多,也轻便了很多。而早期的球是实心的,用橡胶或软木做成,为了不损坏家具,在这种实心球外往往还要包上一层柔软而结实的毛线。
桌上网球很快就成了一种时尚运动,在西方上层社会中流行开来。器材的发展也受到了风气的影响,镶嵌着银质的手柄上雕刻着精致的图案,做工越来越精细的拍子,甚至可以和高雅的艺术品相媲美。
作为完全脱胎于网球运动发展起来的桌上网球,最初的竞赛规则和技术打法仍然沿用着网球竞赛的习惯。发球时,可将球直接发到对方台面,也可以把球先发到自己的台面,然后再跳到对方台面。
当时的打法主要是削球、接球、搓,像现在的进攻几乎没有。为了增强竞争的激烈程度,人们为比赛设计了一些规则,只不过这些规则的随意性很强,有10分、20分为一局的,也有50分或100分为一局的。就这样,一项娱乐性很强、妇孺皆可参与的体育项目从上层社会传播开来,为市民百姓所接受了。
那时人们对这项运动的普遍称呼为“TableTennis”,即“桌上网球”。另有一种说法是以球碰撞球台和球板所发出的声音为名,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名称“乒乓球”。
1891年,一位叫查尔斯·巴克斯特的英格兰人申请了“乒乓球”的商业专利权,获得了当年英国19070号专利许可证,乒乓球运动从此正式问世。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此时的紫禁城内,慈禧太后在自己的70岁寿宴上第一次看到了洋人进贡的**。也就是在这一年,乒乓球从日本传入中国。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比之其他城市新鲜的事物更层出不穷,人们对那些稀奇古怪的洋玩意儿也颇有好感。在上海四马路大新街,也就是现在的福州路上有家文具店,店主人王道午常赴海外采购文具。一次,他在日本偶然看到了乒乓球表演,出于职业的敏感,他买了几套乒乓器材带了回来。此时的乒乓球拍已经进化成新的形态,当时的中国人并不认识,更不知道这种东西如何使用,所以最初的销售并不顺利,这使王老板很是郁闷。
为了打开乒乓球的销路,冥思苦想中的王老板突发奇想,在店内摆上了台案,招呼着自己的伙计打起了“示范表演”,结果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很多围观者,后来那几副球拍也很快卖了出去。
在当时的国人眼中,这种洋人的新鲜玩意儿,仅在方圆之间便可舒臂、展姿,而且二人相隔数尺,绝无身体上的冲突,大有谦谦君子之风;小球一来一往,你推我让,也颇合礼尚往来之道,因此在亲眼目睹了这种颇具君子之风的游戏之后,国人接受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得多了。
或许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国人便开始了它的乒乓之旅。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使原已在欧洲得到了较好开展的乒乓球运动不得不停顿了下来。20世纪20年代,在后来成为国际乒联主席的伊沃·蒙塔古等人的推动下,曾一度被冷落的乒乓球运动才又重新在英国活跃起来。但是这时却发现“乒乓”一词已被他人捷足先登注册为商业名称,而且,原英国乒乓球协会也缺乏代表性,因此便解散了原来的组织,重新成立了“桌上网球”协会并注册了商标。因此“桌上网球”这个名字才成为正式的名称。国际乒联至今还沿用这个名字,也许是习惯的原因,中国却仍然使用着因声音而得名的“乒乓球”这个名字。只有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仍为“TableTennis”。
在乒乓球传入中国的十几年后,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才陆续出现了它的身影。1916年,坐落在上海市四川中路599号,始建于1908年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分会,首先开设乒乓球房,建立了公共乒乓球娱乐场所,设球台9个。
那个时候,普通市民根本无缘入内,乒乓球不过是富家子弟们的一项新娱乐罢了。
□谁又能料想到,孙润生发自本能的一次举动,不但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竟也成功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体育产业的大门。
1916年,在老北京通州协和书院,走出了一名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孙润生。
当时的孙润生只是一名不起眼的穷学生,在学校课余游戏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富家子弟拿着高档而新奇的体
育器材游戏。终于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自己做一个篮球,尽管困难重重,可孙润生还是想出了自己的办法。他先从市场上买来球,回到家里把它拆开之后再缝上。然后,他又买来牛皮,就在家里用赶面棍赶那个皮子,球做出来了,一开始质量不太好,最后慢慢的就成功了。
孙润生制作体育器材除了自给自足以外,多余的部分还能拿到社会上销售,渐渐的,他发现自己制作的体育器材销路颇好,遂即产生了自己开厂的念头,然而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暂时无法完成。
1918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分会在会所内发起成立了“上海乒乓联合会”,一时间,热心的国人先后成立了一些乒乓球组织,建立了很多球队,更有国人呼吁强体为国,于是在全国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都纷纷开展起了这项体育运动。
此时的孙润生已从协和书院毕业,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体育用品的探索与追求。正当教员生活一帆风顺时,孙润生竟作出了一个令所有同行倍感惊异的决定,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他要辞职开办工厂。孙润生靠自己积攒的几百块钱,就在他的家,也就是天津市的河北区五马工这个地方,开了当时初期的工厂。
孙润生开起了体育用品工厂,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他在创办工厂的初期,自拟了一副对联:利应社会需要、制造体育用品,生为人身健康、畅销运动器具。于是他取对联的第一个字,满怀着年轻人的热情、憧憬和对未来的忐忑,写下了“利生”这两个字作为厂名。显然,孙润生已经看到了运动体育用品发展的前途。
孙润生的这一行动终于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民族体育产业,有趣的是,这样的民族体育产业竟是在民族积弱的年代里诞生的。
虽然那时生产的乒乓球拍以模仿进口球拍的造型、简单的木质为主,手感和重量感都不能和进口的球拍相比,但对国人来说,终于有机会可以买到廉价的木制球拍参加娱乐和比赛,这也无异于一大幸事了。
□1923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分会为了增加自身的影响,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一场面向社会的乒乓球比赛。
比赛采取对抗方式,11人参赛,先胜6盘者为赢,踊跃响应者如云,比赛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
1926年12月,刚刚成立的临时国际乒联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并委托英格兰乒协在英国伦敦符林顿大街梅摩沃尔大厅,主办了“第一届欧洲锦标赛”。从此,“乒乓球”被列入欧洲正规的体育竞赛项目。
1935年初,“中华全国乒乓球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同年1月,国际乒联主席伊沃·蒙塔古电邀中国加入国际乒联,并希望中国能参加2月份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然而由于中国国民政府正忙于内战,而刚刚成立的“中华全国乒乓球协会”又缺乏经费,因此无法成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但战争并没让中国人屈服,在一些地区,各式各样的大小运动仍然会在民间、战区甚至敌后有声有色地开展着,而乒乓球运动由于它的器材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很快成为中国军民娱乐健身的首选体育项目。
12年后,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成为了历史。
建设新中国的澎湃热情成为中国人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却意外地推动了乒乓球运动攀上了世界的巅峰。
对百年前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不会想到,一件舶来的洋玩意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竟生了根,并且枝繁叶茂地成长起来。
桌上的网球,是历史的见证。现在它还是13亿中国人的骄傲。
关于鲁迅的《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五、 艺术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之一 《五猖会》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者,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 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有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及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省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那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赏析——文章对自己从“笑着跳着”到感觉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的心情变化写的很细致,蕴含着对封建教育不动声色的批判。我们也从文中看到,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于困惑。
精彩片段之二 《范爱农》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200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赏析——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 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释课题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练习说明
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首先是读题目,看看题目能给我们阅读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最后再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感情。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教学建议
一、教师在课前可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二、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四、“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等语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说得较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这类句子不必过多讲解。
有关资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二、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对本文主题的分歧意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选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选自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张硕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的概括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这一概括,源于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为历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所沿袭。
笔者认为,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则不符合作品实际,也不符合鲁迅的创作本意。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前后描写无法形成所谓“相比”或“对照”,它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贬后的问题。百草园生活的描写自不必说,是何等欢乐,天真。三味书屋的生活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当然,“何曰怪哉”之类的好奇,是不可能从先生口中或书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写到这些时,并不认为这是对儿童的束缚,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并认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过不愿说。接着,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描写,同样是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怀着成年人回顾儿童们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之中,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无味”的气息?哪里有批判或贬抑的格调呢?即使是写到戒尺、罚跪这些封建师道的象征品时,作者也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写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连续两个“不常用”和一个“总不过”,还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吗?至于写到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小花园以及儿童们在园中的戏耍,写到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就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更无二致。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而自豪,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惋惜,在这惋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依依之情吗?从上述所举的这些描写笔调和内容来看,说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中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实在有点离题万里。
从作者对两个人物的描写中,我们也看不出褒贬对照的色彩。长妈妈以她的慈爱和动人的故事,赢得了儿童鲁迅的爱;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宥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但也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但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因此,从作品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