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气的气象台如何预测最高,最低气温

2.如何分析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

3.关于天气气候

4.高中地理:天气系统的问题

天气的气象台如何预测最高,最低气温

天气系统气温怎么调_天气温度怎么设置摄氏度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有以下几种作法:

1.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2.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3.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4.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如何分析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

如何分析天气系统的动态变化

首先要明白,天气系统是指伴随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形式,并非仅限于教材所列的几种常见形式。学生常囿于教材的学习,认为天气系统仅指锋、气旋和反气旋,遇到关于天气变化的问题就拿这几种天气系统去生搬硬套,一旦不相吻合就束手无策。其次,天气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有生成和消亡的过程,静止的天气系统是不存在的。学生常常对天气系统的移动而导致的种种天气现象的辨析感到困惑,特别是遇到陌生的情景状态更是无从下手。其实新课标所谓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指多方面的,并非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和技能、或根据教材案例会迁移应用就具备地理素养了,地理素养是指应具备一种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灵活应用陌生的信息来论证探究解决新问题。如下题:

例1.?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9℃

12℃

15℃

18℃

0℃

3℃

海拔/m

6℃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40

80

120

160

距离/km

西

湖泊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答该题的最大误区是试图希望根据图示8时气温剖面推断出是何种天气系统,锋?气旋?反气旋?热力环流?似是而非,搞得自己满头雾水,因判断不出是何种天气系统而无从下手,这正是思维僵化的表现。其实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虽需调用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忠实于具体问题所设置的情景,提取情境中蕴含的相关信息,舍己从人,而不要先入为主的套用固定知识。题中提供的信息完全可满足于解答各题,本题并不需要去判定是何种天气系统,也和教材所讲的几种常见天气系统不相符合。

第1题,题干给出空气的密度与气温、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从图示8时气温状况剖面可知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温差最大,则甲地上下层空气密度差异最大,大气垂直状况最不稳定,垂直对流最旺盛。乙、丙两地相比,乙地近地面等温线向上弯,则温度比丙地高,因空气密度与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使湖泊附近的乙地因水汽多而近地面空气密度更低,乙、丙两地高空温度差别不大,故乙地上下层空气密度差异比丙地大,空气垂直对流比丙地强,丙地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D项正确。

第2题,据题干“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由8时至12时(正午),该天气系统将向东移动大约80千米左右,“高空气流”正午前后正好移至乙地(湖泊以东),且图示乙地湖泊面积较大,在湖泊附近水汽多,导致乙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小。从8时气温状况剖面可知该高空气流等温线密集,为冷、密度大的空气,移至乙地时会导致乙地气团上下层密度差异增大,而气团上下层密度差异越大越易导致对流,故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项正确。就A项而言,因原位于甲地以西的高空气流(等温线密集——冷、密度大)正午前后已全部覆盖于甲地上空,此时甲地上下温差虽不如乙地大,但也应有明显对流运动,天气发生变化,或许有云雾阴天甚至降雨类,故气温上升一定比丙地慢(丙地正午前后尚未被高空冷气流覆盖);C、D证据不足,有的学生主观推测低空气流该如何移动、正午前后状况如何,都是没有必要的,题干未说明低空气流的运动趋势,即可认为低空大气状态并未改变。则甲、丙地风向不确定,即使该题用气旋系统来套用,正午前后作为北半球气旋东部的丙地应该是偏南风,而甲地位于气旋西部,应是偏北风,故只有B项说法最符合。

例2.?下图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CB

b

天津

1060

a

1062.5

武汉

c

北京

1060

d

1072.5

杭州

图6(单位:百帕)

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a

c

b

d

A.

b

c

d

a

B.

d

a

c

b

D.

c

b

d

a

C.

2.据图6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该题提供四幅中国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反映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寒潮多发生于深秋初冬或初春季节,由“寒潮”知为冷锋天气,移动方向为自北向南推移,则冷锋位置也是自北向南移动,得出第1题答案为C项。结合冷锋天气锋前锋后的表现状况,可知a图武汉、b图天津均位于锋线之后且紧靠锋线,皆有大风降温降水天气;北京、杭州位于冷锋之前,天气晴朗,况且冷锋降水历时短,雷雨多发生于中国北部区域夏季午后,故C、D项皆错,正确答案为B项。

例3.?读下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图7

A. 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

与上题不同,该题给出四幅天气系统图,考查锋面雨带推移的时间、蒙古高压强盛的季节、台风出现的季节等。图①中,准静止锋出现在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为春季。图②中,海洋高压较为强盛,统治范围扩大,杭州为其笼罩,出现伏旱天气,为夏季。图③中陆地冷高压强盛,杭州此时低温少雨,为冬季。图④中,杭州受台风活动影响,多为秋季。正确答案为C项。

关于天气气候

百度百科: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

气候百科: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研究气候的科学是气候学。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高中地理:天气系统的问题

选C

图中天气系统是反气旋,该反气旋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甲地在未来30小时内会受反气旋西部控制,这里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大,因此甲地风力会增强。另外甲地的风向由偏北风逐步转化为偏东风,因此气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