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气候风险管理

2.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3.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内容

4.股市运行的机理是什么?

5.商品期权的区别及优劣势

6.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哪些?

7.金融衍生品是什么意思?

8.在什么市场,价差怎么变化的情况下,牛市套利可以获利

9.气象卫星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气候风险管理

天气期权案例_天气期权的运行机理

气候变化风险,指因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效应,引起国家战略、政策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实施与实现。

气候风险管理策略,指从风险的角度认识天气气候事件,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成果,来弥补气象科技水平的不足,增强人们的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

气候风险管理策略:

1、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识别、分析、评估、处置风险。

2、风险管理的手段:风险控制,风险转移。

气候风险管理策略之一:气候风险控制

1、气候风险控制主要指利用气象科技信息提前识别所面临的气候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经济损失。

2、我国在气候灾害风险控制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效非常显著。每年的决策气象服务为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科技服务也是利用气象科技手段控制气候风险的重要方式。

气候风险管理策略之二:保险转移

1、保险转移,指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将气候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根据大数原理利用损失分摊的原则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投保人降低风险并获得收益,甚至利用再保险的分保方式来进一步分摊风险和扩大收益。

2、保险是转移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的重要金融手段,在救灾抗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候风险管理策略之三:气候衍生品转移

1、气候衍生品是一种金融衍生合同,通过灵活约定合同中有关天气变量和支付条件,天气风险被分割和重组,进而转移天气风险。

2、气候衍生品转移风险原理:大数定理-单方面风险转移 ,风险对冲原理-双向风险转移 。

3、气候衍生品包括类型: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套保期权,互换等。

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

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内容

13.5.3.1 科学方面——对空间过程规律性的认识

地球空间环境是太阳的电磁辐射和粒子流与地球大气、地磁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地球物理环境,它是由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行星际空间直至太阳表面等几个互相耦合的部分组成的复杂动力学系统。太阳是这一系统主要的能量和扰动来源,也是各种空间天气过程的根本起源。认识空间过程的规律是空间物理的中心任务。

人们早就意识到空间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化地磁场起源于高空电流体系的猜想可以追溯到1882年斯图尔特提出的大气发电机假设,40多年后阿普尔顿用电磁波反射的方法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把地磁变化、北极光和太阳辐射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位科学家是挪威人伯克兰(1867~1917),他的开创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把人们的思考带到了地球空间。

空间物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对地球空间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空间过程的物理机制有了基本的认识。空间天气学是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发展的新阶段,它将把人类对空间环境的知识变成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

13.5.3.2 航天活动方面

空间天气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航天活动方面。在日地空间运行的航天器遭遇的空间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性大气环境

当太阳紫外辐射、X射线的强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也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它导致在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时,高层大气密度有很大的差别。太阳发生耀斑等短期变化时也同样会导致大气密度类似的变化。

(2)等离子体和低能带电粒子环境

航天器运行轨道上的等离子体主要是组成电离层的电子和离子。太阳电磁辐射的差异(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也导致电子密度有很大的差别。

沉降粒子是航天器轨道遇到的低能带电粒子,它是在地球磁场发生扰动时,原来被地磁场束缚的辐射带粒子的束缚条件被破坏,沿磁力线注入到高层大气,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会受到它的轰击。它出现的区域很小,厚度往往只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在极光带和极盖区出现的概率最高。因为它是伴随磁场扰动而发生的,所以在太阳活动高年遇到的机会较多。

(3)磁场环境

航天器轨道上的磁场主要是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地磁场。磁场对航天器的直接影响主要是作用在航天器上的力矩,改变航天器的姿态。

地磁场中起源于空间电流体系的变化磁场部分,也是空间环境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参数。

(4)高能带电粒子环境

高能带电粒子是影响航天器的重要环境参数,主要由来自太阳的太阳宇宙线,来自银河系的银河宇宙线,以及被地磁场捕获的辐射带粒子组成。在航天器轨道上,能量较高的粒子在地磁场的引导作用下集中到高纬度地区,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

通常只是在太阳表面发生剧烈扰动时才发射出大量高能粒子,其成分主要是质子。太阳质子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并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突发性。预报地球附近的太阳宇宙线强度是空间环境安全保障中的重要课题。

辐射带是由被地磁场捕获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它们长时间地围绕地球运动,对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在磁场强度低于偶极子磁场的负磁异常区,如位于南大西洋的异常区,辐射带下边缘的高度比较低,在200 km左右高度上即出现辐射带粒子。在磁场强度高于偶极子磁场强度的正异常区,辐射带下边缘在1500 km以上。航天器轨道将不可避免地穿过辐射带的南大西洋异常区,因此,辐射带的高能带电粒子是影响航天器的重要环境因素。

(5)电磁辐射环境

航天器轨道上的电磁辐射环境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地球和大气对太阳电磁辐射的反射,地球大气本身的电磁辐射。太阳总辐射即为太阳常数,变化很小,对空间环境的直接影响也比较小。紫外辐射、X射线和γ射线则相反,它们所占能量份额虽然较小,但强度变化大,对空间环境的直接影响大。在太阳表面发生剧烈扰动时,近紫外辐射的强度增加接近一倍,远紫外辐射强度可增加数倍,X射线则可能增加数十倍或更高。这些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对航天器轨道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高层大气温度和密度随之变化。

(6)流星体和空间碎片环境

流星体是宇宙空间中在太阳引力场的作用下高速飞行的固体颗粒,相对地球的速度最高可达72 km/s。流星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宇宙空间之中,航天器与之发生碰撞的概率相对稳定;另一部分密集在某颗彗星的轨道附近,当地球携带航天器通过这些轨道区域时,这时航天器与它们碰撞的概率增加。

空间碎片,又称空间垃圾,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的相对速度。从相对静止到16 km/s,平均相对速度为11 km/s左右。测量结果表明在300~1500 km的高度范围内的通量都很高。

在上述各种空间环境中运行和工作的航天器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影响形式和程度与卫星轨道和卫星功能有关。

卫星受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来自太阳、行星际空间和地球磁层的高能粒子不断轰击航天器表面,更高能的粒子可穿过电子器件,在电子信号串中改变数据位,导致仪器发出混乱指令或提供错误数据,这种混乱指令能引起卫星重大事故。如果地面控制人员预先注意到粒子的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低能粒子可引起航天器表面带电,特别是在大的地磁活动期间。另外高能电子可造成电介质深层充电效应缩短内部器件的使用寿命。

b.剧烈变化的太阳紫外线强度不断改变着大气的密度和温度,影响卫星的轨道和寿命,大磁暴使大气加热,大气层扩张,强烈扰动低高度卫星的轨道,能危及航天飞机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c.所有波段的通信都受到空间天气的影响,高频(HF)首当其冲,电离层的不规则性往往会造成信号的衰减。在强扰动条件下,通常在极光带附近或穿越极盖区时,电离层可将信号完全吸收,使高频传播成为不可能。信号特征可能被电离层改变,它将导致信号质量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会使关键的通信中断,例如搜索与营救、军事行动和计算机网络等。

这些环境影响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影响航天器轨道、姿态和寿命,对宇航员会造成辐射损伤,对航天器材料、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会造成辐射损伤和化学损伤,影响航天器电位,导致航天器出现软件错误,影响航天器通信和测控,影响航天器热状态。

13.5.3.3 通信与导航方面

在现代社会,离开空间通信寸步难行。各种资源卫星、军事侦察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GPS等都要进行信息传输,传输所经过的空间经常发生着各种扰动,决定着传输的可能性和质量。

地面的无线电通信要借助于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而磁暴、电离层暴等空间天气过程会对电波信道造成灾害性的破坏,轻则降低传输质量,重则使通信完全中断。

飞机和舰船导航要借助地磁场、雷达等,在磁暴期间,地磁场发生极大扰动,会使导航失灵。

13.5.3.4 地面技术系统方面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空间时,地球的磁层—电离层—热层—中性大气系统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剧烈的活动就是磁层暴。磁层暴期间,地球空间的各个部分都发生剧烈扰动,这些扰动破坏了空间飞行器的正常工作条件,同时对地面技术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强烈变化的磁场会在地面的任何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一旦地表有导体油气管线或电网存在,强大的感应电流就会在其中流动。强磁暴时,每千米的输油管线上有6 V的感应电压。感应电流从油气管线流过时,会造成管线的加速腐蚀,影响流量计的正常计数。感应电流从输电线路流过时,会损坏变压器和储存器。

13.5.3.5 国防安全方面

从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各国就把卫星在军事侦察和未来战争中的应用作为一个主要目标。空间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战略导弹和军用卫星。军事侦察卫星是透视高技术战争战场局势的最有力的太空兵器。

导弹和军事侦察卫星在作战应用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目标的打击或分辨的精确程度;二是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弹武器的命中精度和侦察卫星的目标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空间飞行安全的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和出现意料不到的故障,乃至惨败事故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类,即设计(包括材料)方面的原因,操作使用方面的原因,大气与空间环境的影响。由前两类原因所造成的精度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使用技术的改进,在事故原因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步减小。对于第三类原因,改进依赖于对空间环境的认识。

目前军事上最关心的问题有:空间环境对导弹、卫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空间热环境、电磁环境与辐射环境,微流星和碎片环境以及高层大气环境。

在航天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空间环境问题,但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属异常情况,它与正常模型偏离较大。为了提高航天器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提高其对空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求尽可能准确描述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的各种参数,评价其危害性。

作战空间的四维化使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战争重要的作战环境之一,空间环境的保障势必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军事保障要素之一。空间气候、空间天气势必进入战略谋划、决策和战争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层次。

21世纪将有更多的军事系统,包括指挥、控制、通信、导航、侦察、预警和导弹等主战武器系统进入平流层及其以上空间。这些系统的设计、研制用的全过程、全寿命管理和使用中,都将需要空间气候和空间天气的支持。

了解和认识空间天气也是利用空间天气,趋利避害,打击敌人,保护自己需要。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空间的扩大,原来已经列入军事气象保障范畴,但过去并未实施、并未受到重视的对流层以上直至电离层的广阔空间的军事气象保障问题将会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些空间是与空间天气研究空间相交叉的、最具实用价值的空间领域。随着对军事气象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常规气象保障中的一些难题的解决也需要拓宽研究领域,需要空间天气研究的支持。

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对空间天气保障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例如,高空风和高空风切变,中高层大气密度及其变化,电离层电子密度及其变化,地磁干扰,太阳质子事件,太阳X射线事件,太阳无线电爆发,卫星轨道上高能粒子通量。

因此,发展空间天气,对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抵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3.5.3.6 自然灾害方面

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大气层和生物圈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地磁活动性可作为太阳天气关系的“指示器”。分析研究上百年的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各种气象参数资料,揭示了地磁场与低层大气气压、气温和降雨量的关系。

英国日地物理学家J.W.King在1974年建议将气象现象和与其有相关过程的地球磁场间的关系的研究领域称为“磁气象学”(magnetometeorology)。

13.5.3.7 国民健康方面

研究表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与自然界的一些突发事件如太阳活动及地磁场干扰等外部因素有关,而且很可能某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疾病的发病和病死起着诱发或加速的作用。

13.5.3.8 国民教育方面

空间天气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一方面它密切地依赖于空间物理学对日地空间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建立在航天、通信等高技术基础之上。它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极强。有关空间天气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空间天气及其影响的认识。尤其可以使青年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和引导他们关心这一对人类今天和未来有重大影响的事业,为空间天气领域不断补充高素质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创造条件。

股市运行的机理是什么?

股市运行机理:长期来说是由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利润决定的,而短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则包括人们对该公司的盈利预期、大户的人为炒作、市场资金的多少、政策性因素等。价值投资取决于投资者认为一只股票是被低估或高估,或者整个市场是被低估或高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一家公司的P/E比率、分红和收益率指标与同行业竞争者以及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如果一家公司的技术指标低于市场表现,就要核实一下具体原因,有些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潜在的损失、不好的管理、市场份额下滑、雇员问题等。

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两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的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等;微观的主要是市场因素,公司内部、行业结构、投资者的心理等。

温馨提示:

1、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2、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11-0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商品期权的区别及优劣势

从本质上来说,商品期权与股票期权的性质是一样的,期权的买方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按预先确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合约。然而,商品期权具有其内在的一些优势,主要包括:保证金、分散化、交易策略的执行和公允价格。 商品期权的优势,不管市场价格对你的位置起反向移动的次数或每次负面的移动的严重性,保护预备资金损失在期权寿命期间。

投资者可以专心关注于最后的范围和价格移动的方向。时间的问题和最初止损散子的安排,对商品期货投机者的成功非常重要,在相当程度上期权买主可以忽视。

商品市场采用SPAN(标准化的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系统,SPAN是一个保证金计算系统,它是一个基于风险考虑的、能对同一账户里的不同期货和期权保证金要求进行组合运算(该系统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应用,200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引入了这一系统,目前还在调试阶段)。除了计算账户里新增加头寸的保证金, SPAN系统还能计算这个新增加头寸对整个账户的影响。

例如,6月黄金合约交易价格为427美元,当前买入1手6月份黄金期货合约的保证金要求为2025美元,卖出2张6月份黄金CALL权(敲定价为500美元)的保证金为757美元。然而,如果这两笔交易是发生在同一个账户里,那么收取的保证金不是$2025+$757=$2782,而是降低到1895美元。因为SPAN系统认识到,要让敲定价在500美元的CALL权通过执行,所买的期货合约将赢利7300美元。

在勒束式交易策略和马鞍式期权交易策略中,商品期权保证金方面的优势更明显。

一旦该交易策略中一边的CALL权建立起来,保证金确定之后,假定另一边的PUT权的虚值比例和波动率与CALL权相同,那么要形成这样一个基差交易,就用不着额外的保证金,SPAN系统认识到该交易策略中,CALL权和PUT权只有一个会输。

相比较而言,股票期权的保证金收取方法比较古老,投资者必须同时支付CALL权和PUT权的全额保证金。再举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假定一个投资组合是买入白银多头、买入铂金多头、买入钯金多头,总共需要的保证金为8100美元。一手黄金期货的保证金为2025美元,但如果我们在上述投资组合中加入一手黄金期货空头,那么SPAN系统计算的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降低,因而收取的保证金降低到 7763美元。

而在股票市场,如果你同时拥有沃尔沃、福特、奔驰公司的股票,同时决定抛空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你就不得不在你的账户中加入更多的保证金。因为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看来,抛空通用汽车是增加了风险,而实际上你是降低了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NYSE没有认识到其中的相关性。

在商品领域,不相关的商品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棉花价格不会受到黄金价格的影响,活牛价格也不会受到日元的影响。作为期权的一个净卖出方,商品是一个完整组合的其中一部分,在商品市场,某个特定商品的风暴,不会对投资组合中的其他产品产生影响。 交易策略的容易执行是商品期权相对股票期权的另一个优势。

在商品期权中,很容易使用止损指令,来限制损失或者保障赢利。但在股票期权中,这类止损指令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要做一个股票期权的止损指令,就需要寻找一个股票做市商,他将接受你的止损指令,关注价格的变化是否达到了你的止损指令,并对指令执行负责,这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商品市场,事实上,我们与主要商品交易所从事期权交易的出市代表和交易商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而这在股票市场无法做到。

相比之下,一些统计数据有利于期权的卖方,而不是期权的买方,这在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是相同的。尽管无法保证哪一方(买方或卖方)能够获得成功,期权的买方和卖方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关键是看你对价格的变化如何反应,以及你有什么处置的工具。如果你在股票市场上出售没有保护的(裸露)某个股票的虚值CALL权,当股票价格反弹到敲定价,你的选择就很有限,你要么结束头寸认输,要么在股票现货市场购买相应的股票,以使这个不受保护的CALL权变为受保护的CALL权,这是一个花费昂贵的过程。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不担心风险,你可以一直持有这个头寸。

在商品市场,你可以设置一个止损位,努力限制损失,同时保留头寸,希望市场能反转。由于商品市场的保证金要求比较有利,在你卖出商品期权的同时,你或者可以介入相应商品的期货多头,这实际上可以减少你的风险和保证金。

如果是不受保护的PUT权,股票交易商能处置的手段更少。在投资者卖出一个股票PUT权之后,如果价格开始下跌,为了保护他的PUT权,他不得不出售股票。期权的卖出方,可能会遭受追加保证金的压力,因为卖出期权的风险是无限的。即使客户能解决追加保证金的问题,通常还会存在问题,因为他可能无法获得可以抛空的股票。股票经纪公司可能没有库存的股票或者无法获得可抛空的股票,许多情况下,这阻碍了人们的抛空行为。 商品期权的另一个好处是市场的公允度。

在商品市场,没有人曾受到内幕交易的惩罚,商品市场不存在内幕消息,因为所有的报告都是政府报告。期权交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决定一个期权的 “真实”价值,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个期权应该值什么价格,与目前交易的实际价格相比较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商品期权用不着计算历史波动率,只要计算隐含波动率或者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就足够认定一个期权是高估还是低估,应该卖出还是买进。如果市场没有受到人为的操纵而扭曲,那么就能给期权定合理的价格。

商品期权可能因几方面的原因而被高估:波动率、天气、即将公布的报告。然而,股票期权却可能因内部信息的泄露而高估,如果一家公司准备收购另一家上市公司超过10%的股份,他们必须向NASD(全国证券做市商协会)递交有关文件,这需要公司董事会的表决、审计人员对兼并项目的分析、会计人员递交会计报告、秘书打印有关文书等等。很明显,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出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知道这种情况,但如果泄露不严重,就不会有什么惩罚。

这些就是商品期权相对股票期权的优势,也是为什么商品交易所不断上市新品种的主要原因,由于商品交易所采用了SPAN系统,商品交易的未平仓量和成交量增加了许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商品期权的优越性,预期商品交易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

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哪些?

期权、外汇期货、外汇期权、货币互换、期货等。

1、期权

期权,是指一种合约,源于十八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市场,该合约赋予持有人在某一特定日期或该日之前的任何时间以固定价格购进或售出一种资产的权利。?

2、外汇期货

外汇期货简称为FxFut,是“Forex Futures”的缩写,是在集中形式的期货交易所内,交易双方通过公开叫价,以某种非本国货币买进或卖出另一种非本国货币,并签订一个在未来的某一日期根据协议价格交割标准数量外汇的合约。

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先把广义的外汇期货交易与狭义的外汇期货交易区别开来。

3、外汇期权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s)也称为货币期权,指合约购买方在向出售方支付一定期权费后,所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照规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

4、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简单来说,利率互换是相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而货币互换则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

5、期货

期货(Futures)与现货完全不同,现货是实实在在可以交易的货(商品),期货主要不是货,而是以某种大众产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为标的标准化可交易合约。因此,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是什么意思?

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工具,一般表现为两个主体之间的一个协议,其价格由其他基础产品的价格决定。并且有相应的现货资产作为标的物,成交时不需立即交割,而可在未来时点交割。典型的衍生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

在什么市场,价差怎么变化的情况下,牛市套利可以获利

牛市套利是指买入近期交割月份合约,同时卖出远期交割月份合约一种套利方式,也叫做正向套利。 熊市套利是指卖出近期交割月份合约,同时买入远期交割月份合约一种套利方式,也叫做反向套利。

牛市套利,其实定义是有问题的,真的知道是牛市,直接买多就是了。

理解为“现货紧缺”可能好一些,此时一般近月会相对于远月升水,所以我们做买近抛远的交易就能获利。

牛市套利可以细分

(1)正向市场中的牛市套利。

A.无风险套利。

正向市场中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出现在价差的绝对值大于持仓成本的情况下,此时,可以在近月合约做多,而在远月上建立同等头寸的空头合约。若价差收敛,我们可以在期货市场里,对冲平仓获利,若交割月时仍旧没有回归,可以在近月接仓单,远月到期时以仓单交割来平仓,即可获得无风险收益。

无风险套利需要注意两点,一个是仓单的注销因素,再就是增值税的风险,后文会专门套利,在此不再赘述。

B.对冲式逻辑套利。

正向市场中如果供给不足,需求相对旺盛,则会导致近期月份合约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远期月份合约,或者近期月份合约价格的下降幅度小于远期月份合约,这样就可进行在近月合约上做多,而在远月建立同等头寸的空头合约套利操作。有两种情况:

1、 近期合约对远期合约升水,其升水额取决于近期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及供给的短缺程度,不受其他限制,所以获利潜力巨大。例如,去年的棉花市场里,CF1101和远期CF1105合约间,就可以这样操作,只要棉花供需情况得不到改善,这种情况将会继续,过早的介入反向套利的交易者,应该亏损累累。极端的情况就是多逼空,809合约的天胶和大豆,都曾经出现过,当时单纯的依靠历史价差,不懂得分析价格合约内部逻辑关系,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的投资者,不及时止损的,亏损累累。

2、 市场供需得到改善,反映远期合约对近期合约升水,投资者或者及时止损,或者在坚持价差判断的情况下迁仓。此时有可能产生不错的反向套利机会。

(2)反向市场中的牛市套利。

反向市场情况下的牛市套利在实际中也有操作,但这种操作方式应视为投机而非套利。最为经典的就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合约。不在此赘述。

气象卫星有什么特点?

气象卫星是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

气象卫星的本领来自于它携带的气象遥感器。这种遥感器能够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的可见光、红外与微波辐射,并将它们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地面。地面接收站再把电信号复原绘出各种云层、地表和洋面,进一步处理后就可以发现天气变化的趋势。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 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到目前为止,美国、苏联、日本、欧洲空间局、中国、印度等共发射了100多颗气象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象资料。但它的云图分辨率不高,随发随收的功能还不理想,只能作为试验型卫星。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泰罗斯N/诺阿”号则有较佳表现,卫星上携带着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垂直探测器。它拍摄的云图可以及时传输给地面,也可以把一地的云图贮存在磁带里,在卫星飞经另一地地面接收站时传给地面。它每天可输出全球范围内的 16000多个地点的大气探测资料,二至四万个点的海面温度测量值。每天全球有一百多个地面接收站在接收这类的卫星云图。

前苏联的气象卫星命名为“流星”号,分Ⅰ、Ⅱ号两个系列。“流星Ⅱ号”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两次探测全球有关云层分布、雪和冰层覆盖、地面温度、云顶高度等数据,并将数据传给本国及其他国家的60多个自动图象接收站,业务十分繁忙。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目前,性能更先进的“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已经投入应用,并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气象台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