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天气预报十五天_铜山天气预报今天
1.济南一周天气预报
2.徐州属于黄淮还是哪里
3.施琅大将军哪里人,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
济南一周天气预报
2013年04月22日济南天气 白天 阴 18℃ 3-4级
黑夜 阴 10℃ 3-4级
2013年04月23日济南天气 白天 阴 22℃ 微风
黑夜 晴 10℃ 微风
2013年04月24日济南天气 白天 晴 24℃ 微风
黑夜 晴 12℃ 微风
2013年04月25日济南天气 白天 晴 28℃ 3-4级
黑夜 晴 19℃ 3-4级
2013年04月26日济南天气 白天 晴 28℃ 3-4级
黑夜 晴 14℃ 3-4级
2013年04月27日济南天气 白天 多云 28℃ 3-4级
黑夜 多云 16℃ 3-4级
2013年04月28日济南天气 白天 晴 28℃ 3-4级
黑夜 晴 19℃ 3-4级
徐州属于黄淮还是哪里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 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铜山县东北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地处南北相交之处,历史上有英雄美人的传说。湖光山色,刚柔相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秀丽。这里依山带水,岗岭四合,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水特色十分明显。故黄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傍城而流。向来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素称“五省通衢”
施琅大将军哪里人,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
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大将军主要的功绩为什么。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的家人,施琅逃走,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1681年(康熙二十年),李光地推荐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郑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在收台后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 是施琅一贯的主张,因为他看到了 *** 对祖国安危的重要性。从1664年(康熙三年)开始,施琅就建议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在他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澎湖、台湾失败后,仍矢志 *** ,再次上疏要求征台。施琅反对清 *** 的迁界禁海政策,指出这一政策不合于“天下一统”,又影响财政收入,应尽快“讨平台湾”,“百姓得享升平,国家获增饷税”。清 *** 当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争取康熙帝的支持;一面广交朝中大臣,争取他们对 *** 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施琅上任以后,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全心筹措征台计划。他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中旬,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刘国轩逃往台湾。清军占领澎湖后,郑克塽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克塽及其军队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 *** 。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抚政策。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这是继郑成功 *** 之后,使中国疆土再次得以统一的壮举。 施琅大将军的主要的功绩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少年施琅不喜爱读书,弃书习剑,精通兵法并且智勇双全。
初次降清施琅早年为明将军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部下,身先士卒,屡战奇功。后来清兵南下,势如破竹,郑芝龙临危降敌施琅也就随之投降了清军。 投奔郑成功 郑成功耻于其父亲的降清行径与之决裂,继续抗清。郑成功很看中施琅的军事才能,多次游说他,加之施琅在清军中寄人篱下不受赏识,考虑了许久最终投奔了郑成功。施琅跟随郑成功征战多处,屡建战功,名气是越来越大。 再次降清 史料记载施琅为人直率,性格耿直之处颇多,做事很多不顾上级的颜面,直言不讳,易于冲动,与上司郑成功积累了重重矛盾,因曾德事件与郑成功公开决裂,最终酿成父亲,弟弟被郑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走投无路,又报仇心切被迫于顺治八年再次投降了清朝。 效力清廷康熙二十二年,在清 *** 平定了“三番”之乱后,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当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很大的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 施琅三度改易门庭,两次在明朝军队效力,又两次投降清军,这样的经历难免惹来后人的非议。与同时代的史可法等人对比,道德上显然有些立不住脚。然而,就此否定施琅的功绩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施琅不仅有平台之功,更有保台护岛之功. 各部族之间的征战自然会产生各民族的英雄传奇,它的历史意义是不朽的,其精神也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但是,作为居于主干地位的汉族,在处理这些历史人物时显然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谨慎;具体到在面对施琅这一个案的时候,显然应该把版图、利益这样的概念放在思考的首位。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至于施琅究竟是叛徒还是忠臣自有后人评说。 大将军施琅简介 施琅大将军是汉奸还是英雄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1]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2] 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3]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4] 大陆评价
在大陆,官方以往仅正面宣传郑成功击退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事迹,对郑成功后人在台湾的统治及倾向偏安,作了忽略;对施琅也鲜有着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自从具有 *** 倾向的 *** 籍 *** 于2000年当选台湾地区执政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出于对宣传“统一中国”的考虑,才大规模正面评价施琅,称其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并在其家乡福建晋江为其塑了一尊石像。而民间往往对施琅评价具有争议。[21] 明朝代表中国政治兴替的“正统”,而清朝则为外来的异族统治;于是,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现代以来中国人最不齿的人物。因此,尽管施琅代表清朝“ *** 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叙事中的民族英雄,依然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直到1980年代,世易时移,对施琅的历史审判才开始出现翻案。[22] 施琅台湾评价 在台湾,因为 *** 当局同情明郑之“正统”意识形态,所以施琅长期只能得到负面评价。同时,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一样的汉奸卖国贼。在 *** 势力中,施琅是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21] 施琅大将军提倡什么,安定什么局势。提倡武力 *** ,安定海疆。
对于 *** 的战争,清 *** 是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当时主要有两张种观点,一个是水师提督施琅提倡的,在五六月出兵,因为这个时候南风盛发,趁着南风从南往北 *** 的澎湖,另一种观点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提倡在九、十月北风起时出兵直取台湾,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但是采用哪一个策略,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战争后果。 而清 *** 在过去对台用兵,是有教训的。这次施琅更进一步的熟悉台湾的气候情况,把选择出兵的季节、时间、风等条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他派遣专门人员查阅台湾海峡气候资料,基本熟悉和掌握了这里的亲后情况。他得知:夏季台湾地区高温、多雨,能见度较好,特别是在偏南风向下,风速和缓顺畅,有利于舟师上横渡海峡。 而对于北风出兵的论调,施琅说:台湾海峡刮南风的时候,风轻浪平,将士不会晕船,并且在风的上游,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台湾海峡的北风非常不稳定,一般是迅速刮风,然后又迅速停止,非常不稳定,非常难以预料,并且北风刚硬,作战时很难驾驭,不象南风这么平稳。 施琅 施琅把掌握的亲后情况密奏康熙皇上,其中专门强调了他对风向问题的看法: “春夏之交,东北风为多,我船尽是顶风顶流,断难道进……莫如就夏至南风成信,连旬盛发,从铜山开驾,顺风坐浪,船得联综齐行,兵无晕眩之患,深有得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全备。” 当时的天气预报还没有这么发达,施琅施琅能把气象掌握到这个程度,是难能可贵的,最终他说服了康熙皇帝,说服了其他将领,定下了南风进兵的重要方案。 实践证明,他的这一方案是完全正确的。他在澎湖之战,在连续6天的作战中,多数时间内都刮着柔和的偏南风,使处于上风方向的清军可以趁风势扬起风帆快速前进冲击敌人。施琅向郑军进行总攻的时候,清军得用西南风优势,分前、中、后三路进攻守军。把郑军守将刘国轩打的大败而归,浮尸遍海。若非刘国轩熟悉地形,恐怕他就无法率领小炮船3艘、小鸟船2 艘、赶缯及双帆船26艘和几百名将士从水浅礁险的吼门岛屿遁逃回台湾。 这场胜利之后,清 *** 采用政治,军事和心理攻势,逼迫郑军投降,从而收复了台湾。泉州晋江市的施琅立下大功,被加封为靖海侯,并且世袭罔替,他的爵位世袭了134代人,直到光绪三十二年。 施琅大将军是郑成功手下的一名将领,他为何背叛了郑成功投靠了清朝?
清朝入关之后,郑成功的后代不承认大清的政权,于是他们在台湾岛成立政权,施琅是郑氏家族的大将,在康熙 *** 的前期,施琅多次击退清朝水师。对于这样一个人才,郑氏家族自然对待施琅非常好,为何施琅最后却投靠清朝,并帮助康熙 *** 呢?
其实事情很简单,施琅起初是福建晋江人,他少年时期读书不成,于是决定弃文从武,在他17岁的时候,跟随郑芝龙走南闯北,得到郑芝龙的赏识跟重用,后来郑芝龙投降清朝,施琅遭到清朝官员的歧视。怀才不遇的施琅,决定跟随郑成功,反清复明。很快,凭借自己的天分,施琅成为了郑成功的得力干将,几乎所有朝廷大事,郑成功都会找施琅商议。
后来,由于施琅过于受宠,其他官僚纷纷嫉妒施琅,向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本身性格就是心高气傲,就这样郑成功夺了施琅的兵权。施琅的手下曾德见施琅已经失势,就逃到了郑成功面前,拍了很多马屁,说了施琅很多坏话,施琅得知手下背叛自己后,非常愤怒,一气之下抓了曾德,并将其。
得知此事的郑成功大怒,扬言要杀了施琅全家,好在施琅在亲信的帮助下,侥幸逃脱,但是施琅的家人没能幸免于难。就这样,走投无路的施琅,只能投靠清朝了。
投降后的施琅,决心要报家族仇恨,最终击败郑氏集团,成功 *** ,被康熙封为靖海侯。
求《施琅大将军》里经典台词的集数?没有看到你说的“与其在台湾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不如死在贝勒爷的刀下”原句,我看了这电视,好象也没有看到说这句话的印象。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句:“海峡将永远隔绝,骨肉团聚将渺无尽期,与其在这离别苦思亲苦的无尽折磨中偷生,倒不如死在奈塔大人的刀下痛快。” 我觉得应该就是这句吧,应该是你听说的那句话是被人简化了的“与其在台湾过着骨肉分离的日子,不如死在贝勒爷的刀下”吧。这两句话意思也差不多。 优酷网第二集,时间41:46,在刑场要杀朱霖和阿嫚的时候 ://v.youku/v_playlist/f1810214o1p1. 大将军(15)施琅(1)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