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年前,在中国的宁夏发生了一场什么奇灾,出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

2.西部地区气候有什么变化?

百年前,在中国的宁夏发生了一场什么奇灾,出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

甘肃会宁天气预报_明天甘肃会宁天气

是被称为“环球地震”的海原地震,这件事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是一场浩劫,巨大的浩劫。1920年,民国九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混战时期,外有列强窥视,内有军阀混战,再加上那年天大旱,作物生长不顺,可谓是民不聊生的年岁。

那一年也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出生的年月。在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年月中,发生了一件我国除了战争、签条约、赔款各地之外震惊世界的事情,就是发生在宁夏的一次烈度达到十二级的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余震据说持续了三年之久,而范围甚至达到了越南。同一时刻,远在北京的鲁迅甚至都感受到了震感,并随手记录下来八个字。

随笔记录的鲁迅先生自然想象不到宁夏那个时候的惨状,十二级的地震一发,宁夏人居住的窑洞瞬间全部垮掉。甚至于被称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的西安州古城都在这次地震中垮塌,只剩下地基而已。这次地震因为是在夜里地震,所有留在窑洞中的人全部死亡,无一幸免。而当时因为国家不稳,军阀混战,所以无力救助,甚至于当时的连地震中心在哪里都不知道。

震后,瘟疫、饥饿、感染又夺走了一大部分人的生命,更为可怕的是,震后当地多出一座山、一片湖和一座房子。湖内死尸众多,一到晚上山内还会传来啼哭、哀嚎的声音,又有野狼等野兽出没啃咬尸体。这次这场海原地震,是中国有史以来、至今为止最大的、最惨烈的一次地震了。

西部地区气候有什么变化?

黄河上中游地区具有光能丰富,气候温和的优势,对森林植物制造光合产物及其品质的提高有利;但存在少雨、大风、降水变率高和强度大的劣势,限制了对光、热的利用率。总体上看,黄河上中游地区具有冬季寒冷、夏季暖热的特点。

1.太阳辐射和日照区内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年总辐射东南部为50×108焦耳/米2,西北部则增加到63×108焦耳/米2。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000~3100小时。这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能量基础,是植物高产和果品质量提高的先决条件。

2.气温黄河上中游地区冷热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显著,生长季节较短。区域内年平均气温变化在3.6~14.3℃之间,且随地势与纬度增高,气温相应递减。从南至北,纬度每增加1°,气温平均下降1.33℃;从东到西,经度每差1°,气温平均下降0.73℃。年平均8℃气温等值线大致经过原平、离石、神木、榆林、志丹、华池、环县、平凉、泾源等地。此线以南为暖温带,以北为温带。暖温带年平均气温为8.0~14.5℃,1月平均气温为-8~0℃,7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平均≥10℃积温为3400~4500℃,各种温带果树均可正常生长。温带年平均气温为4~8℃,1月平均气温为-12~0℃,7月平均气温大都在20℃以上,年平均≥10℃积温为2000~3400℃,大多数温带果树需取一定的防寒措施才能栽植。

3.降水与蒸发该区年均降水量在200~700毫米,多数地区为300~600毫米,亦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关中宝鸡至宜君一带是多雨区,年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晋东南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左右,为黄河上中游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陕西榆林至甘肃兰州一线东南年降水量减至400~600毫米,此线以北则减至400毫米以下,其中宁夏盐池—同心—甘肃靖远—皋兰一线以北年降水量仅200~300毫米,为黄河上中游降水最少的地区。甘肃陇中一带由于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形成一条较其他同纬度地区更为严重的干旱少雨带。

黄河上中游地区降水过程始于3月底或4月初,但6月下旬以后才得到加强,7、8、9三个月降水之和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以上,但春季雨量较少,一般仅占年降水量的15%,夏季占55%~65%,秋季占20%,冬季只占3%~5%。夏、秋一次暴雨的降水量一般可占全年的10%~20%,甚至40%~50%。多数地方降水日数均不足100天,其中汾渭下游仅50~70天。而且连续无降水日数,各地都较长。如山西忻县平均最长52天不见雨水,其中包括100天不见雨水的年份。

黄河上中游地区年蒸发量大多为1400~2000毫米,其分布特点是南小北大,东少西多,一般是春末夏初最大,冬季最小。

4.风黄河上中游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偏南风,春秋季节风向比较零乱,年平均风速2~4米/秒,一般是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秋二季风速较小。除南部平原、盆地外,年大风≥8级(17.2~20.7米/秒)日数在10~15天左右,尤以西北部较多。山西河曲和静柔、甘肃会宁、陕西绥德8级以上大风日数均超过100天。沙暴(强风吹起地面的沙尘,天空呈**或红**,能见度降到1000米以下的天气)多出现于西北部,年沙暴日多的有甘肃景泰、宁夏同心和盐池,一般多达20天左右。沙暴以春季(3~5月)和初夏(6月)最多,秋季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