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太空_美国太空天气系统介绍
1.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内容
2.关于宇宙飞船的小知识(有关太空的小常识,介绍太空的)
3.NASA是哪个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
4.空间站在外太空,是不是只有晴天,没有下雨天?
5.天气控制仪的背景资料
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内容
13.5.3.1 科学方面——对空间过程规律性的认识
地球空间环境是太阳的电磁辐射和粒子流与地球大气、地磁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地球物理环境,它是由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行星际空间直至太阳表面等几个互相耦合的部分组成的复杂动力学系统。太阳是这一系统主要的能量和扰动来源,也是各种空间天气过程的根本起源。认识空间过程的规律是空间物理的中心任务。
人们早就意识到空间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化地磁场起源于高空电流体系的猜想可以追溯到1882年斯图尔特提出的大气发电机设,40多年后阿普尔顿用电磁波反射的方法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把地磁变化、北极光和太阳辐射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位科学家是挪威人伯克兰(1867~1917),他的开创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把人们的思考带到了地球空间。
空间物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对地球空间的组成和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空间过程的物理机制有了基本的认识。空间天气学是空间物理和空间探测发展的新阶段,它将把人类对空间环境的知识变成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
13.5.3.2 航天活动方面
空间天气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航天活动方面。在日地空间运行的航天器遭遇的空间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性大气环境
当太阳紫外辐射、X射线的强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时,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也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它导致在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时,高层大气密度有很大的差别。太阳发生耀斑等短期变化时也同样会导致大气密度类似的变化。
(2)等离子体和低能带电粒子环境
航天器运行轨道上的等离子体主要是组成电离层的电子和离子。太阳电磁辐射的差异(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也导致电子密度有很大的差别。
沉降粒子是航天器轨道遇到的低能带电粒子,它是在地球磁场发生扰动时,原来被地磁场束缚的辐射带粒子的束缚条件被破坏,沿磁力线注入到高层大气,在低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会受到它的轰击。它出现的区域很小,厚度往往只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在极光带和极盖区出现的概率最高。因为它是伴随磁场扰动而发生的,所以在太阳活动高年遇到的机会较多。
(3)磁场环境
航天器轨道上的磁场主要是起源于地球内部的地磁场。磁场对航天器的直接影响主要是作用在航天器上的力矩,改变航天器的姿态。
地磁场中起源于空间电流体系的变化磁场部分,也是空间环境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参数。
(4)高能带电粒子环境
高能带电粒子是影响航天器的重要环境参数,主要由来自太阳的太阳宇宙线,来自系的宇宙线,以及被地磁场捕获的辐射带粒子组成。在航天器轨道上,能量较高的粒子在地磁场的引导作用下集中到高纬度地区,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
通常只是在太阳表面发生剧烈扰动时才发射出大量高能粒子,其成分主要是质子。太阳质子的发生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并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突发性。预报地球附近的太阳宇宙线强度是空间环境安全保障中的重要课题。
辐射带是由被地磁场捕获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它们长时间地围绕地球运动,对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在磁场强度低于偶极子磁场的负磁异常区,如位于南大西洋的异常区,辐射带下边缘的高度比较低,在200 km左右高度上即出现辐射带粒子。在磁场强度高于偶极子磁场强度的正异常区,辐射带下边缘在1500 km以上。航天器轨道将不可避免地穿过辐射带的南大西洋异常区,因此,辐射带的高能带电粒子是影响航天器的重要环境因素。
(5)电磁辐射环境
航天器轨道上的电磁辐射环境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地球和大气对太阳电磁辐射的反射,地球大气本身的电磁辐射。太阳总辐射即为太阳常数,变化很小,对空间环境的直接影响也比较小。紫外辐射、X射线和γ射线则相反,它们所占能量份额虽然较小,但强度变化大,对空间环境的直接影响大。在太阳表面发生剧烈扰动时,近紫外辐射的强度增加接近一倍,远紫外辐射强度可增加数倍,X射线则可能增加数十倍或更高。这些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对航天器轨道上的空间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高层大气温度和密度随之变化。
(6)流星体和空间碎片环境
流星体是宇宙空间中在太阳引力场的作用下高速飞行的固体颗粒,相对地球的速度最高可达72 km/s。流星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宇宙空间之中,航天器与之发生碰撞的概率相对稳定;另一部分密集在某颗彗星的轨道附近,当地球携带航天器通过这些轨道区域时,这时航天器与它们碰撞的概率增加。
空间碎片,又称空间垃圾,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的相对速度。从相对静止到16 km/s,平均相对速度为11 km/s左右。测量结果表明在300~1500 km的高度范围内的通量都很高。
在上述各种空间环境中运行和工作的航天器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其影响形式和程度与卫星轨道和卫星功能有关。
卫星受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来自太阳、行星际空间和地球磁层的高能粒子不断轰击航天器表面,更高能的粒子可穿过电子器件,在电子信号串中改变数据位,导致仪器发出混乱指令或提供错误数据,这种混乱指令能引起卫星重大事故。如果地面控制人员预先注意到粒子的影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低能粒子可引起航天器表面带电,特别是在大的地磁活动期间。另外高能电子可造成电介质深层充电效应缩短内部器件的使用寿命。
b.剧烈变化的太阳紫外线强度不断改变着大气的密度和温度,影响卫星的轨道和寿命,大磁暴使大气加热,大气层扩张,强烈扰动低高度卫星的轨道,能危及航天飞机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c.所有波段的通信都受到空间天气的影响,高频(HF)首当其冲,电离层的不规则性往往会造成信号的衰减。在强扰动条件下,通常在极光带附近或穿越极盖区时,电离层可将信号完全吸收,使高频传播成为不可能。信号特征可能被电离层改变,它将导致信号质量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会使关键的通信中断,例如搜索与营救、军事行动和计算机网络等。
这些环境影响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影响航天器轨道、姿态和寿命,对宇航员会造成辐射损伤,对航天器材料、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会造成辐射损伤和化学损伤,影响航天器电位,导致航天器出现软件错误,影响航天器通信和测控,影响航天器热状态。
13.5.3.3 通信与导航方面
在现代社会,离开空间通信寸步难行。各种卫星、军事侦察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GPS等都要进行信息传输,传输所经过的空间经常发生着各种扰动,决定着传输的可能性和质量。
地面的无线电通信要借助于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而磁暴、电离层暴等空间天气过程会对电波信道造成灾害性的破坏,轻则降低传输质量,重则使通信完全中断。
飞机和舰船导航要借助地磁场、雷达等,在磁暴期间,地磁场发生极大扰动,会使导航失灵。
13.5.3.4 地面技术系统方面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空间时,地球的磁层—电离层—热层—中性大气系统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剧烈的活动就是磁层暴。磁层暴期间,地球空间的各个部分都发生剧烈扰动,这些扰动破坏了空间飞行器的正常工作条件,同时对地面技术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强烈变化的磁场会在地面的任何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一旦地表有导体油气管线或电网存在,强大的感应电流就会在其中流动。强磁暴时,每千米的输油管线上有6 V的感应电压。感应电流从油气管线流过时,会造成管线的加速腐蚀,影响流量计的正常计数。感应电流从输电线路流过时,会损坏变压器和储存器。
13.5.3.5 国防安全方面
从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各国就把卫星在军事侦察和未来战争中的应用作为一个主要目标。空间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战略导弹和军用卫星。军事侦察卫星是高技术战争战场局势的最有力的太空兵器。
导弹和军事侦察卫星在作战应用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目标的打击或分辨的精确程度;二是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弹武器的命中精度和侦察卫星的目标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空间飞行安全的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和出现意料不到的故障,乃至惨败事故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类,即设计(包括材料)方面的原因,操作使用方面的原因,大气与空间环境的影响。由前两类原因所造成的精度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使用技术的改进,在事故原因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步减小。对于第三类原因,改进依赖于对空间环境的认识。
目前军事上最关心的问题有:空间环境对导弹、卫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空间热环境、电磁环境与辐射环境,微流星和碎片环境以及高层大气环境。
在航天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空间环境问题,但灾害性空间天气属异常情况,它与正常模型偏离较大。为了提高航天器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提高其对空间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求尽可能准确描述灾害性空间天气过程的各种参数,评价其危害性。
作战空间的四维化使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战争重要的作战环境之一,空间环境的保障势必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军事保障要素之一。空间气候、空间天气势必进入战略谋划、决策和战争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层次。
21世纪将有更多的军事系统,包括指挥、控制、通信、导航、侦察、预警和导弹等主战武器系统进入平流层及其以上空间。这些系统的设计、研制用的全过程、全寿命管理和使用中,都将需要空间气候和空间天气的支持。
了解和认识空间天气也是利用空间天气,趋利避害,打击敌人,保护自己需要。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空间的扩大,原来已经列入军事气象保障范畴,但过去并未实施、并未受到重视的对流层以上直至电离层的广阔空间的军事气象保障问题将会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些空间是与空间天气研究空间相交叉的、最具实用价值的空间领域。随着对军事气象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常规气象保障中的一些难题的解决也需要拓宽研究领域,需要空间天气研究的支持。
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对空间天气保障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例如,高空风和高空风切变,中高层大气密度及其变化,电离层电子密度及其变化,地磁干扰,太阳质子,太阳X射线,太阳无线电爆发,卫星轨道上高能粒子通量。
因此,发展空间天气,对加强国防建设,增强抵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3.5.3.6 自然灾害方面
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大气层和生物圈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因而认为地磁活动性可作为太阳天气关系的“指示器”。分析研究上百年的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各种气象参数资料,揭示了地磁场与低层大气气压、气温和降雨量的关系。
英国日地物理学家J.W.King在14年建议将气象现象和与其有相关过程的地球磁场间的关系的研究领域称为“磁气象学”(magnetometeorology)。
13.5.3.7 国民健康方面
研究表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与自然界的一些突发如太阳活动及地磁场干扰等外部因素有关,而且很可能某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疾病的发病和病死起着诱发或加速的作用。
13.5.3.8 国民教育方面
空间天气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一方面它密切地依赖于空间物理学对日地空间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建立在航天、通信等高技术基础之上。它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极强。有关空间天气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空间天气及其影响的认识。尤其可以使青年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和引导他们关心这一对人类今天和未来有重大影响的事业,为空间天气领域不断补充高素质的科研和工程人员创造条件。
关于宇宙飞船的小知识(有关太空的小常识,介绍太空的)
1.有关太空的小常识,介绍太空的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
太空 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
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
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2.收集五条简单的太空小知识
太空是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
所以 *** 太空服人类无法在太空生存。
3.有关宇宙飞船的知识了解:请谈谈“发现号”的太空之
东方时空:“发现号”一波三折的太空之旅2005年08月11日 09:13 竞报 北京时间8月9日20:12分,100吨重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经过14天的太空之旅之后,稳稳地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7名宇航员顺利走出了航天飞机,机长格林斯说: “我们很高兴回来,我们也祝贺整个团队出色完成了这次任务。”
由于有早前“挑战号”和“哥伦比亚号”失事的阴影,许多美国父母对此提心吊胆,甚至没敢让孩子收看本次“发现号”返回的电视直播。这一个迟到了两天的历史时刻终于让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们如释重负,也让无数美国人狂欢不已。总统布什盛赞“发现号”的成功着陆,让美国重拾了信心。
“发现”号原定于8月8号返回地球,但是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天气状况不稳定,控制中心把“发现”号的着陆时间推迟了24小时。24小时,对经历过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的美国人来说,简直就是煎熬。为了让大家放松心情,机长柯林斯也只能安排宇航员们听听摇滚乐和乡村音乐打发时间。宇航员们还自我安慰:能在太空多待一天,从窗户眺望,享受太空生活。
但是24小时以后,也就是9号的返回过程还不是一帆风顺。原定最早于美国东部时间9日5点07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降落。但是由于佛罗里达州着陆地点云层很低,甚至还飘起了小雨,这糟糕的天气使美国宇航局放弃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两次降落机会,他们最后决定,“发现”号改在第一后备地点: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着陆。时间再次推迟到8点12分。
当然,发现号随着人们悬着的心安全落地,也终于印证了宇航员们前一天晚上在航天飞机上听的一首“披头士”的歌:那首歌的歌名是:“阳光灿烂的一天”, 虽然“发现”号最终成功返航,但在之前的半个月甚至是更长的一段时间里,由它引发的争议和焦虑却始终困扰着很多人的心。19年前“挑战者”号和两年前“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惨剧仍然历历在目,如果这一次“发现”号再度失手,将会使人们对美国载人航天界的信心降至冰点,而美国航空航天局未来的其它也都将化为泡影。也就是说,“发现”号此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然而,回顾过去的26天我们看到,“发现”号的这一次旅程显然仍是一波三折。
北京时间7月1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出面表态,由于航天飞机的燃料系统存在故障,原定这一天的发射不得不被延迟。这个决定不仅大大打击了很多美国人的信心,更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于发射安全的焦虑。
7月26日,在推迟了12天后,“发现”号终于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然而,在腾空而起的刹那间,“发现”号燃料器的顶端却撞上了一只小鸟,而航天飞机上的摄像机还拍摄到有绝热材料脱落的画面,这让人们的心再次悬了起来,因为两年前,正是同样的原因导致了“哥伦比亚”号的惨剧。
好在这一次有惊无险。7月29日,“发现”号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当宇航员们逐个“飘”进国际空间站的时候,这里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热情地向远道而来的客人伸出了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自2002年底以来与航天飞机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握手。当天,为了检查航天飞机表面绝热瓦是否受到损伤,“发现”号还实现了一次翻转,使机腹朝向空间站。这也是航天史上航天飞机的第一次“太空后空翻”。
接下来的几天,一切变得顺利起来。7月30日,美国宇航员鲁宾逊和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开始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两名宇航员主要检查了“发现”号绝热瓦的受损情况,并进行了受损绝热瓦的模拟修复试验。
8月1日,鲁宾逊和野口聪一成功进行了第二次太空行走,并更换了空间站上2002年失灵的一个陀螺仪。
8月3日,两名宇航员又开始了第三次太空行走,鲁宾逊还成功对“发现”号进行了太空维修,这是航天飞机24年飞行历史上第一次接受太空维修,它也为“发现”号返航进入地球大气层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不过,这次维修仍然让很多人捏了一把汗,因为在此之前,这样的工作从来没有人做过。
8月5日,也就是飞行的第11天,“发现”号已经做好了返航“回家”的准备。这一天,几名宇航员还举办了一个小小的仪式,纪念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机组的全体成员,以及其他为航天事业牺牲的先驱们。
8月6日,在飞行的第12天,“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脱离,正式踏上了返回地球的航程。然而,这个旅程到此却并没有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不稳定的天气让人们的心再次悬在了半空。在推迟了一天之后,北京时间8月9日20:12分,当“发现”号航天飞机最终成功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后,所有曾经紧绷的心才终于安定了下来。
4.有关宇宙飞船的知识了解:请谈谈“发现号”的太空之旅
“发现”号太空之旅
7月26日(飞行第1天):北京时间22时39分,“发现”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7月28日(飞行第3天):北京时间19时18分,“发现”号
在飞行近45个小时后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空间站宇航员还在对接前对“发现”号进行了“拍照查体”。
7月29日(飞行第4天):机组人员将“拉斐尔多功能后勤舱”安装在“团结”号节点舱上,并为第二天的首次太空行走进行准备工作。
7月30日(飞行第5天):北京时间17时46分,美国宇航员斯蒂芬?鲁宾逊和日本宇航员野口聪一开始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两名宇航员主要检查了“发现”号绝热瓦的受损情况,并进行了受损绝热瓦模拟修复试验。
7月31日(飞行第6天):宇航员继续从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搬运货物,并为第二次太空行走作准备。美国宇航局当日决定将“发现”号行程延长一天。
8月1日(飞行第7天):野口聪一和斯蒂芬?鲁宾逊成功进行第二次太空行走,更换了空间站在2002年失灵的一个陀螺仪。
8月2日(飞行第8天):宇航员向空间站搬运货物,为第三次太空行走作准备。布什与“发现”号全体机组人员通话,赞扬他们为太空探索事业勇冒风险的精神。
8月3日(飞行第9天):野口聪一和斯蒂芬?鲁宾逊进行第三次太空行走。鲁宾逊成功对“发现”号进行了太空维修,两人还在“寻求”号闸舱外安装了外部堆放平台等设备。此次太空行走比原提前40分钟完成。
8月5日(飞行第11天):“发现”号宇航员借助国际空间站机械臂将“拉斐尔”多功能后勤舱从空间站的“团结”号节点舱取下,并将其放回“发现”号,从而做好了返航“回家”的准备。“发现”号和国际空间站上的9名宇航员共同纪念了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机组全体成员及其他为航天事业牺牲的先驱。
8月6日(飞行第12天):北京时间15时24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脱离,踏上返回地球的航程。
8月7日(飞行第13天):机组人员检查航天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熟悉航天飞机脱离轨道的时间流程,安装航天飞机返航使用的KU波段天线。
8月8日(飞行第14天):因天气原因“发现”号推迟一天着陆。
8月9日(飞行第15天):“发现”号安全返回地面。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5.有关太空的知识(要求内容简洁)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与我们有哪些不同? 太空是个充满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个充满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话题。
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大不相同,那里没有空气,没有重力,充满危险的太空辐射。在封闭的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舱内,有足够的空气供你呼吸。
100多种太空食品 宇航员的食物丰富多彩,从最初的十几种已经发展到了100多种。宇航员每天一般吃4顿饭,一周之内的食谱不重复。
宇航员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肠馅饼、辣味烤鱼、土豆烧牛肉、奶油面包、豆豉肉汤、金枪鱼沙拉、饼干、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种各样的佳肴,美国宇航员甚至可以喝到他们爱喝的可口可乐。 太空餐桌是特制的。
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地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
有些人最喜欢在吃饭时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边吃边说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觉。在地球重力环境,人们习惯于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为“下”,把“天”的方向定为“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脚踩大地,头顶蓝天”。
由于无论站着、躺着,还是趴着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员睡觉可以飘在太空舱里睡,挂在墙上睡,绑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梁上睡,靠在桌边睡。 不过大多数宇航员不习惯飘荡着睡。
一旦从飘浮睡眠中醒来,他们会产生一种掉进万丈深渊的感觉。为了获得安全感,宇航员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墙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紧后能给人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人消除那种飘飘欲坠的恐慌感。
宇航员洗脸刷牙比较奇特,为了防止水到处乱飘,一般用湿毛巾擦一擦脸就算是洗脸了;刷牙时,用手指蘸上牙膏来回蹭几下,然后再用湿毛巾把牙齿擦干净刷牙就算完成。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样刷牙,牙膏泡会飞得满座舱都是。
宇航员刮胡子一般使用电动剃须刀,使用时还必须十分小心胡子渣从剃须刀边漏出来。太空舱本来就十分狭小,环保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如果细小的胡渣飘在座舱里,清理起来会十分困难。
NASA是哪个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
NASA是哪个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语: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 /_n_s_/),又称美国宇航局、美国太空总署,是美国联邦的一个行政性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并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1-2] 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3] NASA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与许多国内及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分享其研究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语: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n?s?/),又称美国宇航局、美国太空总署,是美国联邦的一个行政性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并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NASA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与许多国内及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分享其研究数据。
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即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法案)。1958年10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成立。2018年4月16日晚发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期望发现可能孕育生命的“另一个地球”。2019年10月6日,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与Uber团队展开合作,以此来对未来的空中旅行进行计算机模拟测试。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26日中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同温层红外天文观测台“索菲娅”(SOFIA)首次证实:月球的向阳面上存在水。
机构历史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美国联邦的一个机构,负责美国的太空。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United States Public Law 85-568,即《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创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58年10月1日,NASA正式成立,取代其前身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NASA的领导项目包括阿波罗登月、“天空实验室(Skylab)空间站,以及后来的航天飞机。
机构职责
国际空间站,监督发展的猎户座多用途乘员商业,汽车和乘员的车辆。该机构还负责为发射服务(LSP),它提供的发射活动的监督和无人NASA发射的倒计时管理。NASA科学的重点更好地了解地球上通过的地球观测系统,推进太阳物理学通过的科学使命首长的太阳物理研究的努力,探索机构在整个的太阳能系统与先进的机器人任务,如新的地平线,和研究天体物理学的主题,如大爆炸,通过大天文台和相关程序。
NASA与各种国家和国际组织交流,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如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的数据。
当时所有国防部之下非军事火箭及太空在总统行政命令下一起归入NASA,包括正在进行的先锋和探险者,以及美国全部科学卫星。
研究领域
航空学研究及探索,包括空间科学(太阳系探索、火星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结构和环境),地球学研究(地球系统学、地球学的应用),生物物理研究,航空学(航空技术),并承担一定的培训。
在航空技术方面,主要从事以下四方面的工作:①空气动力:紊流学、翼型、超音速飞行等。②推进技术:燃烧与燃料、噪声及其传播、计算流体力学、涡轮机械部件研究。③材料与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动态加载与气动弹性、结构分析等。④航空电子学和人素工程:制导/导航、航空电子学、飞行管理和模拟技术。
空间站在外太空,是不是只有晴天,没有下雨天?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空间站上的太空环境,的确是只有晴天和黑夜的自然现象,是不会存在着有下雨天气的情况发生。
空间站是建立在太空近地轨道而运行的情况,其所处近地轨道的太空环境,一方面,是围绕着地球进行公转的圆周循环运动现象,当空间站运行到地球的日照面时,空间站会呈现出晴天的状态现象,当空间站运行到地球日照的背面时,空间站会呈现出黑夜的状态现象。
另一方面,近地轨道运行的太空站环境,是属于真空状态的自然情况,是一种透光而不承热的自然现象,因而,其温度是一种极其寒冷的太空表现,在这样极其寒冷的大空条件下,存在于太空气体中的氢氧元素只能是各自独立而存在,不会随机融合而形成为稳定液态水现象的自然存在。近地轨道的太空上没有液态水现象的存在,就必然不会有下雨天气现象的自然存在。
由此可见,太空站上的太空环境,的确会有晴天和黑夜的自然现象,是不会有下雨天气的情况发生。
水和空气是生命体存在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外太空并没有找到有生命痕迹的星体。换句话说,我们也并没有找到有空气和水存在的星球(包括月亮)。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了有水和空气存在的星球,那么人类必定会欣喜若狂,因为如果发现了有水和空气存在的星球,即使目前还不存在有生命的迹象,但是我们也可以去开发它,去改造它,并设法以后将人类移居到外星球上去。
只可惜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星球。这也说明,外太空并不存在着水。既然外太空不存在水,那么又怎么能够下雨呢?雨又能够从哪里来呢?如果能下雨,不是太空也就有水了吗?因此,空间站在外太空,是绝对没有下雨天的。
天气控制仪的背景资料
美军HAARP项目 如果不是2007年12月14日,西班牙《起义报》刊出长篇报道——《气象战:警惕美国的军事试验》,美国空军设在阿拉斯加半岛的“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及其负责人伯纳德·伊斯特兰,也许仍然不为人知。人们更不会知道,他正在全力推进的气象战,存在使地球被毁灭的危险。
气象战的疯狂 1994年,由美国空军和海军资助、伊斯特兰主持的HAARP试验基地,落户阿拉斯加半岛的加科纳,占地33英亩。一夜之间,在阿拉斯加半岛一望无际的荒原上,180根直插云霄的天
线突然树起,每根都有十几米高。这就是伊斯特兰一手推进的HAARP项目。项目的基建工程于2002年前后完成,2003年起正式展开各种实验。 伊斯特兰和美国军方对HAARP项目讳莫如深。起先,伊斯特兰公开辩解说,该项目是利用大功率高频波,使地球电离层变热,进而改变某些区域电离层的结构,最终实现对臭氧层的修补。但后来,他又改称是为了改善无线电联络,探索新的核潜艇通信方式。 然而,在伊斯特兰向五角大楼提交的秘密报告中,HAARP的军事用途却是:除了可以为美军潜艇提供先进、便捷的通信系统外,还可侦察敌人的地下核试验情况、追踪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及敌方战机,甚至还可利用高频波摧毁敌人的通信系统……伊斯特兰特意强调:“它能改变特定区域的气象,使敌人面临极其恶劣的气象条件,甚至可以使敌人无法取任何反击行动!” 2005年,伊斯特兰亲率HAARP项目的科学家,在五角大楼内为将军们进行了一次模拟演习。时间设定在2030年,地点为南美X国。该国拥有数百架各型号战机,其中包括数十架俄罗斯和中国研制的最先进战机。X国准备对美国的战略目标下手,美军决定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随后,五角大楼一声令下,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行器在X国上空制造出漫天乌云。紧接着,该国军事基地上空下起了暴雨。与此同时,美军利用激光制造闪电,致使敌方战机根本无法起飞。就在X国军方望天兴叹之时,一架架美军轰炸机接连起飞…… 演习结束后,伊斯特兰和7名军官,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题为《让气候成为一种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气候》的研究报告。伊斯特兰在报告中指出:“气象战技
术将在今后30年里逐渐成熟。它将使美军拥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届时,美军将能通过实施人工降雨,使敌军阵地洪水肆虐;制造干旱,使敌人淡水匮乏;制造飓风,使敌国城市变成废墟;利用激光制造闪电,以击落空中的敌机或使其无法起飞;利用微波把热量传到大气中,干扰敌军的通信及雷达系统……” 看着这份报告,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给伊斯特兰起了个绰号:“气象战教父”。
痴迷“呼风唤雨” 很明显,这种程度的龙卷风可以让一支陆军部队完全丧失战斗力。
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伊斯特兰,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科学天赋”。1956年,他考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物理学。7年后,这个来自“牛仔之乡”的小伙子,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并随即被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聘为“Q机器项目”主管。尽管没有任何工作经验,4名助手也都是在校研究生,伊斯特兰还是让人惊叹地只用了3年时间,就捣鼓出一项碱土金属的提纯新技术。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伊斯特兰被美国核能委员会“挖”走,出任可控热核研究项目主任,负责四个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协调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美国FUSION系统公司开出更高的价码,将他邀至麾下,命其出任公
司首席技术官。上任不久,伊斯特兰便因发明紫外线灯而名闻全球…… 慢慢地,五角大楼注意上了伊斯特兰,特别是他那个“不起眼”的发明专利——地球大气层新式测量法。由于内容过于艰深,这项技术发明后鲜有人问津,就连伊斯特兰自己也没太在意。可有一天,五角大楼突然给他打来电话:“我们听说你发明了测量地球大气层的新方法,来跟我们一起工作吧,这项专利的最大用途只能是气象战。”于是,伊斯特兰征得他的雇主——“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的同意,到五角大楼做起了兼职科学家,开始参与一个极度机密的——气象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任首席顾问,整天琢磨的只是如何有效开发阿拉斯加的天然气。那时候,我对气象战一无所知,更不清楚我的专利与气象战有什么联系。”谈起与气象战结缘的经历,伊斯特兰说,“通过五角大楼军官们的讲解,我才意识到,气象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伊斯特兰初进五角大楼之时,没有人敢向他透露美军的整个气象战,但他还是了解到,美军早就有了“呼风唤雨”的方案: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佛罗里达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专门研发气象武器,并在越南战争中投入使用。17年,美军又为气象战的专项研究投入了280万美元。次年,联合国通过了禁止一切涉及环境与气候试验的法案,美国被迫于19年中止了所有相关试验。 但伊斯特兰知道,实际上,20年来,美国从未停止对气象战的研究。 1994年6月,伊斯特兰供职的“大西洋里克菲尔德公司”,将公司所有的专利技术及合同,转卖给了一家名为“E-系统
”的神秘公司。 没有人清楚“E-系统”的真正背景,人们只知道,这家公司专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做生意,年合同额高达18亿美元。 “E-系统”立即对伊斯特兰委以重任,让他全面主持“高频主动极光研究项目”(HAARP)。这个打着“和平研究”旗号的,实际上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危险、最疯狂的武器研发之一,而且得到了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大力资助。
“末日武器”的挑衅 美军“呼风唤雨”几十年 多场战争用气象武器
气象战,其实就是对局部天气施加人工影响,以便创造对己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战争条件,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人工降水、人工造雾和消雾、人工防雷电、人工影响台风等,这些技术既可以作为民用,同时也是气象战中常用的手段。
在气象战的历史中,有规模地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用于战场,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中有了较展。而美军钻研“呼风唤雨”术的气候实验室,迄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
在二战期间,美军曾多次进行气象战。其中,一些美军机场经常因天气原因而雾气重重,战机难以起降作战。美军就在跑道上点火驱雾,成功地为战机起降作战提供了方便。
1943年9月,美国第五集团军用飞机播撒造雾剂,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约为5000米长、1600米宽的雾层,成功地掩护了部队渡河。1946年11月,美国青年工程师谢菲尔和冯尼格特分别试验成功了人工降雨,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上世纪60年代初,长达10年的越战开始。1967年初,侵越美军为了阻止胡志明部队利用胡志明小道向南方游击队运送补给,秘密实施代号为“突眼”的气象战行动。美国空军第54气象侦察中队不时出动战机,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播散催云剂,人为造雨,导致一些地区洪灾发生,补给线上的一些桥梁
被冲垮,许多路段遭淹。美军整个空中造雨工程一直进行了7年,耗资达2100多万美元,给越南游击队的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困难。
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几次战争中,拥有世界最强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美国空军大打气象战。海湾战争于1991年1月17日打响前,负责全球空中气象情报搜集的美国空军气象局向海湾地区派出了一支由500人组成的气象部队,成为最先部署海湾地区的美军部队之一。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空军首次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的新型卫星制导,获得很大成功。
在美军平时的训练中,同样利用气候实验室来制造“逼真”的场景。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等等,美国可以随时制造出不同的天气,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条件。
国际公约已明令禁止 美仍搞最大型气象武器。
多年来,美军一直进行大气层作战研究。其中,在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地区,美军大力开发“高频主动式极光研究项目”(HAARP),试图利用高频电磁波束控制高层大气。美军称,这是国家反导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俄罗斯或其它国家洲际导弹空袭美国本土,就会在北极地区上空电离层遭到美军强大电磁波束拦截,电子制导系统就会因过热而烧毁,洲际导弹将无法继续飞行。美军声称,该项目符合国际有关规定,并非气象武器项目。
15年,美苏开始就禁止改造气象用作军事作战问题进行谈判。16年10月10日,联合国明确提出“禁止军事上或者任何其它敌对性利用环境改造”条约。18年10月5日,该条约正式生效。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再次肯定禁止改造气象用于军事条约的内容及其意义。
然而,有美国物理学家认为,HAARP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离层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气象战武器,可以人为操控当地天气,破坏其它国家飞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扰乱其它国家的通讯往来。俄罗斯《真理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虽然在联合国禁止研制气象武器条约上签字,但阿拉斯加美军电磁拦截工程明显是利用科学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双重技术为掩护进行军事项目开发。
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条约并没有禁止改造气象为商用服务。多年来,美国一些公司一直进行改造气象的民用研究和试验。然而,一旦需要,民用气象改造成果随时可以转为军用。从1987年到1993年,美国公司在北达科他州进行了“造云项目”试验。1998年,美国气象协会承认,他们一直在进行闪电方面的研究。美国空军气象战研究小组顾问、菲利普斯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巴恩斯认为,闪电可直接用于军事。其中,激光闪电棒可引发空中闪电,造成敌方战机或者洲际导弹等飞行器的破坏,有利于美军机载激光武器的开发。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感叹说,技术使一切成为可能,气象改造技术可延长一个地区的干旱或暴风雨。
秘密研究核辐射雨 增强杀伤力 美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气象战仍将是重要的作战部分,随时可以影响战争的进程,甚至结局。一旦作战一方人为制造暴雨,对方地面装甲部队就可能无法行进,战机可能无法飞行,导致战局的扭转,一方就可能走向战败。美国政界一些人甚至认为,与其使用导弹等现代化武器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不如使用气象武器减少人员的伤亡。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它就是“2025年全范围控制”,企图设法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力。19年3月,巴恩斯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说,空军的未来气象战规划认为,开发军事应用的气象控制系统的风险“极高”,然而,“太空给予我们新的场所,技术给予我们新的机会”,气象开发拥有“巨大的军事潜力”,可以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控制战场。
据美国有关文件显示,美军曾有人提议使用进行气象战:在暴风雨催生系统或者云中引爆,以形成辐射雨,产生比正常核爆炸还要大的辐射污染区,对敌方造成更大范围的杀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