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怎么知道会有雨或者天晴?

2.天气预报如何制作?

3.请告诉我世界上13种气候的名称、分布、特征和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这两个一定要有),谢谢

4.揭秘气象预报的“台前幕后”,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5.地球上的天气都有哪几种?

怎么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怎么知道会有雨或者天晴?

天气预报地球模版_天气预报模板

气象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定位在赤道上,高度固定,与地球相对静止。地球同步卫星通过红外探测仪,探测地球表面温度,如果有云,则认为是探测到的云层的温度。红外探测仪以沿着经纬线的方向的步进角和行扫描角探测,每次扫描角度为140微弧。 但是扫描的步进角和行扫描角虽然是均匀的,对应到地球上的经纬度坐标却不是均分的。一个气象卫星是探测不到地球上所有点的温度的,而且南极和北极同样是盲区。所以一般先计算出每个扫描点和经纬度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将红外探测仪探测到的温度数据(红外探测仪会将温度转换成灰度,也就是颜色深浅不同的黑色和白色),两组数据组合同步到二维的地图上,就是我们看到的卫星云图。白色一般是低温区,黑色表示高温区,白色的地方是云层。一般天气预测,不是从单一的卫星云图进行判断,而是连续时刻云层的移动和变化(风矢)进行判断,也就是一副云图是起不了天气预测的作用。利用图像匹配,将灰度矩阵对应的小范围的像素(比如4X4)在一定范围内(比如16X16内所有的4X4)所有的相同像素的不断对比,判断风矢,风的大小和方向,通过云层的移动判断气象变化。这种计算量通常比较大,所以气象局一般肯定具备超级计算机这么变态的东东。

天气预报如何制作?

天气预报的一般过程是:气象资料的收集,对气象资料分析、计算,得到预报结论并对外发布三个步骤。 气象资料从何来 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站越多,预报越准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天气图:预报人员对当日各时次(一般地面图4次,高空图2次)天气图上的各种天气系统的高低空配置、发生发展和系统的移动方向、速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未来本地将受哪个天气系统影响进行判断。传真图:即中央气象台和国外有关气象台发布的数值预报图(一般每天2次),它描绘了北半球、亚欧和某些地区未来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演变和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大致分布趋势,是各级气象台站制作本责任区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 卫星云图:人造气象卫星在距地球几百到3万多公里的高空拍摄地球大气中的风云片,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地面,气象科技人员从卫星云图接收机的云图图像上,可分析出天气的各种变化情况。 雷达回波图:一般天气雷达可探测50-5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台风等天气回波的强度、范围、移向、移速等演变情况。气象资料分析和计算 天气预报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就是将同一时刻同一层次的气象数据填绘在一张特制的图上,这张图称为天气图。经过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预报员就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系统(台风、锋等)的分布和结构,判断天气系统与具体天气(雨、风、雾等)的联系及其未来演变情况,从而做出各地的天气预报。现在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另一种是数值预报方法,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做出的天气预报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由于大气的运动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可以将大气运动状态写成一组偏微分方程,只要给出初值(大气的当前状况),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值,据此得到大气的未来状况。求解方程的过程极其复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即使最简化的大气方程也必须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运算。天气预报需会商 无论是天气学方法,还是数值预报方法,或者是其他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预报员对各种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预报专家们就要进行天气会商,甚至还与外地、外国的专家交换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可靠的预报意见。预报员做出预报后,及时发布,这时,市民们看到、听到的就是最具权威的天气预报了。预报也有不准时经过如此繁杂的工程后得到的天气预报为何也偶尔不太准呢?气象专家称,不准确的预报不可避免。气象科学目前仍处于年轻、发展阶段,天气变化的客观规律还没有全部被认识。而大气运动的本身又是十分错综复杂,这是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的根本原因所在。

请告诉我世界上13种气候的名称、分布、特征和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这两个一定要有),谢谢

1、热带雨林气候 :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

2、热带草原气候 :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分布规律: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3、热带季风气候 :

形成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分布规律: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4、热带沙漠气候 :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5、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两种):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6、地中海气候 :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7、温带海洋性气候 :

形成原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气候特点:终年温和多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8、温带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分布规律: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9、温带大陆性气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分布规律: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10、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形成原因: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

气候特点: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

分布规律: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  

11、极地苔原气候: 

形成原因: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

气候特点: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

分布规律: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 

12、极地冰原气候: 

形成原因: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气候特点: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分布规律: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扩展资料: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

1、太阳辐射因子、下垫面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太阳辐射因子是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等。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质等。

2、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3、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气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终究还是可以主要归结到辐射因素上。

4、纬度因素 :地球形状和运动

地理纬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热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气候;通常情况下,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及内陆降水较少。

5、太阳辐射是地面和大气的热能源泉,地面热量收支差额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和

6、地球自转、公转变化、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影响。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地面热量的收支差额几乎为零,但对于不同地区,地面所接受的热量存在差异,因而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地面接受热量后,与大气不断进行热量交换,热量平衡过程中的各分量对于气候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7、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影响气候的因子包含气温、雨量、气压和风。

8、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为湿度和热量。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9、地形地势对局部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气候中的阳坡效应和阴坡效应,迎风坡和背风坡效应。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对气流产生阻挡和抬升作用。

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地势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在于,海拔高,云层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减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对气候影响不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

10、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百度百科-气候

揭秘气象预报的“台前幕后”,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天气预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每次的《新闻联播》之后,都会有一个全国性城市的天气预报。而我们本地台新闻播放后也会有一个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好奇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那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天气预报从史前人类就已经有了,那时候人们对天气进行预测方便安排相应的工作与生活。现如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了确定未来空气的变化。不过因为大气的过程非常的混乱加上科技发展并没有特别厉害,所以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并不会完全的准确。

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也就是2~3天内的。是通过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制作成卫星云图。然后利用卫星云图的照片进行分析,就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一般进行预报都会有这五个过程:第一,收集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第二将收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数据同化。第三,根据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制作出数据天气。第四,将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第五,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各地区气象形势图表,由主持人进行讲解。最后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其实除了看天气预报,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天气常识和对于动植物的了解,从而实时掌握当时的天气情况。毕竟天气预报还是有一定的误差性,只有我们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天气知识,才能让天气更好的为我们自己所用。

地球上的天气都有哪几种?

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

1、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定向运动。

2、云: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3、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4、雨: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5、雪:

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6、霜: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百度百科-天气